新闻与传播考研(新闻与传播考研考什么科目) _会计考研需要考哪些科目



新闻与传播考研(新闻与传播考研考什么科目) _会计考研需要考哪些科目

新闻与传播考研,新闻与传播考研考什么科目

新传新传,薪火相传。当新一批追梦者踏上高图时,上一届学长学姐的高分上岸经验和血泪教训会是必不可少的助力。

随着22级同学的拟录取结果陆续出炉,木铎新传一年一度的【状元锦囊】栏目也重新开张啦。我们会邀请到今年各院校高分上岸的学长学姐,为23级准师弟师妹们送上新鲜、详细、热乎的经验贴。

作者 | Karl&木铎学员

成绩 | 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非全)第2名拟录取

版权 | 木铎新传(ID:muduoedu)所有,未经许可,禁止其它一切机构转发,需要转载请先联系授权

2月25日早上,我点下江苏教考院官网的蓝色按钮,数字「404」从屏幕右侧跳出来,没有「NOT FOUND」——网络烂梗竟是我自己。

4月2日,刚发布的复试成绩把我从床上吓得弹起。几天前对着教授们「不知所云」,面试部分竟然拿到了最高分。带着初试第7、总成绩第2的结果,我来到这趟漫长旅途的终点。

(成绩截图)

回头看,我发现自己去年登上一艘蒸汽巨轮,它轰鸣着把450万段值得书写的故事抛向海面,却只载四分之一的乘客抵达彼岸。「严重缺氧」的新闻传播舱,「存活率」只有二十分之一。我想,下批乘客在目睹这些后,定会带着一种和这届考研人不同的心境,度过数百个日夜。所以,我想记录下考研期间的观察,回顾使我受益的习惯、犯下的错误。

我不敢把这称之为一篇经验帖,一是因为不觉得自己总结出了什么经验,二是我觉得不存在无条件适用于所有人的学习方法(甚至我觉得,多去看看失败贴、考研失败视频更有用)。但,只要读到的人从我的经历中得到一点有用的信息和启发,就算没有白写。

一、「渣南」的2022

如果你在2023考南大新传,一定要在充分了解考情后再作准备:

初试的一个明显的倾向是,新闻史、广告学的比例在去年、今年初试中大幅提高。据粗略估算,今年考题中约有一半是中外新闻史和广告。这是一些人备考中忽略的。特别是广告学,初试还考了一个(对我来说)比较深的知识点——某某广告理论形成时的历史背景。

但令许多人感到兴奋的是,南大新传副院长胡翼青老师在微博上对学生透露,2023专硕又恢复全日制招生(独家!南京大学2023全日制新传专硕恢复招生!?)。虽然这让考非全的同学压力倍增,但如果想进入非常重视新闻实践技能培养的南大新传专硕学习,这是个好消息。

(南大新传院楼 图自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网站)

无论如何,南京大学是一个非常值得考的院校。她在江苏学生心中的地位自不必说,放眼全国也是一个响亮的名字,Top6。新传院有着众多极富个人魅力和学术成就的教授们。传播学研究方面硕果累累,在对芝加哥学派、批判学派等的研究上独树一帜。

备考阶段,我很多次在深夜休息时打开胡翼青老师的讲座,似懂非懂地听他对各种传播学知识信手拈来,做出精辟的批判和解构。每每看到王辰瑶老师关于新闻真实性、客观性的论述,都被其中古典的、理想主义的光辉感动……还有已经荣休的杜骏飞老师饱含人文关怀的文章、前焦点访谈主编庄永志老师、周海燕老师等等的学术成果,都给我带来莫大的启发。

非常值得一提的是,南大新传考研总之就是非常非常非常公平。老师的判卷尺度合理:不会压分、也不会给出离谱的高分助长考研分通货膨胀。不歧视本科出身,复试的时候甚至规定不能提交简历、作品等,不以考生的过去成就高低作为复试评判依据,全看现场发挥。此外,南大新传不歧视跨专业的考生,同时也明确不接收任何的调剂(这是一种保护考本校的学生的政策)。

(新传院教授、副教授名单 截自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网站)

最后再说一点吧,可能对别人不那么重要,但对我来说真的很救命。因为我的字非常丑,丑到仓颉看了后悔造字的那种。但最终我的得分没有受到影响(就是有点心疼改到我卷子的老师)。之前就听Nico学姐说,很佩服南大老师真的什么字都认得出来,现在真的领教了。强行升华一下:南大的老师改卷时也非常公平,是百分百看你的内容质量的,只要把卷子写的干净整洁,就算字丑也不会吃亏。

二、生活的突然转向

初试出分后,网上充满惊讶、绝望的声音。「一个人提高的是分数、一群人提高的是分数线」着实扎心。

「内卷」,成为近年讨论度最高的词汇之一。它的背后,是这个缓缓踩下刹车的时代抛给我们每个人最难解的母题。我觉得,虽然「内卷」是一种系统里所有人「碌碌」、但「无为」的状态,但这并不意味着每一颗「微粒」不能找到进一寸的欢喜。

换句话说,当一个人「卷而不自知」的时候,是快乐的;但是一个人就算所谓「躺平」,世界也不会因此多善待他半分。对我自己来说,毕业的5年总是被深深的迷茫感而困扰。虽然间歇性地对某个领域痴迷,却总是缺乏长性,于是什么都浅尝辄止,陷入焦虑的恶性循环。

在一个普普通通的二本学校毕业后,我先做了笔译,然后入职了一家位于上海的媒体——它在中国的新闻场够特殊,既不是典型的自媒体,也与主流媒体风格大相径庭。这样的工作环境,给我创造了一些独特的操作空间。比如在海量的国外报道中发现和能中国社会议题发生化学反应的新闻点,然后融合写出一篇报道。

在全国的媒体都固定地报道着两会的时候,尝试拿我们的会议和美国国会中的冗长议事(filibuster)做对比,从一个独创的角度报道这个政治大事件。微博上许多人嘲讽伊藤美诚时,从日本媒体的历史报道中梳理伊藤美诚成长中和妈妈的点滴,向国内读者介绍一个立体丰富的人物形象。我喜欢这些「折腾」,这些都是我工作中的乐趣。而当初部门的绩效结构也鼓励我做一些这样的尝试。

然而从去年起,随着公司上层结构的变动,不仅工作环境发生了各种不如意的变化,编辑部门的考核方针也发生了根本性调整。在新的规则下,不「折腾」那么多,用最快的时间机械性地产出最多的稿件成了「最优解」。这让我很沮丧,每天追着数据跑,工作的成就感大打折扣。

与此同时,我的生活迎来变化。总是在异地无根的我越来越想回到南京去——我的家乡、也是父母长居的地方。还有,S也在南京工作。我和S保持着两周见一次的频率,也被异地恋的问题弄得疲累不堪。是时候做出改变了。

2021年入夏,我开始思考该如何能回到家乡南京并稳定下来。然而,事实是我很难在南京找到一份和现在类似的工作,这种岗位基本在上海、北京等地较多。各条道路也都布满阻碍。我知道,当一个人说出「找不到机会」的时候,其实是没有那个条件而已。但是,那种焦虑感每天折磨着我,连续一个多星期每天不吃午饭。紧接着,一个被存放已久的想法慢慢开始吸水膨胀。

「非全日制,是一个多好选择啊,不会停下工作挣钱,而且考一个南京的学校,兴许能更容易找到南京满意的工作。就算暂时找不到,最不济也能借着周末学习的机会,每周和S见面。」想到这些,我慢慢兴奋起来。而且,我非常想学习新传这个学科(当时我对新传还是一种无知的憧憬,之后随着深入学习才真正产生兴趣)。

其实现在回想起来,在考研这个想法时隔多年从脑海中砰的一下冒出来的时候,我就已经坚定地无法回头了。用几个中午把一本成功学的书《把时间当作朋友》看完,给自己打满鸡血后,我正式开始了备考。

三、考场上,我终于找到写题的畅快感

接下来的两节是整篇考研历程帖中的核心部分。

所以我把我个人的结论先抛出来,兼听则明:综合对前几年考题的观察和今年考试的体会,我觉得未来一张150分的考卷上,一定是非常基础封闭的题目与非常灵活开放的题目占大多数。

多写一句吧,人大的董晨宇老师曾经感慨过如今新传考研答题的两大特点:无思想和模板化。而这种封闭式+开放式的出题方式,恰恰让我想到的是——采访。如果说阅读是与作者对话,那么答题就是和高校的出题老师对话。老师们仿佛在递给你一个话筒,让你答出真心:你为什么想成为一个新传的学子、你觉得自己可以吗?

那些「中规中矩」的,能按图索骥写出一二三的「标准」论述题比重会逐渐减少。例如今年南大初试440考卷中,第一项的名词解释,每一个名词的分值扩大到了10分,是历史上首次,快要赶上论述了。而且几个名词都是最最基础的传播学理论,就是你翻开《传播学教程》里那些基本的概念。也就是说,这种题目比拼的就是:1. 你对最基本理论的掌握。2. 你能拿出的粗粝思考。

我在考场回答这些名词解释时会想,为什么分值会这么大?于是我把关于这个理论知道的所有知识点写了出来。「议程设置」的几层、几种效果都有详有略地全部提到,同时,我会在一些题目的论述里,加入自己在备考过程中产生的思考。

解释「建设性新闻」,我在答案开头这么写:「建设性不是什么新鲜事,新闻的公共性必然要求具有建设性,那么这个最早由丹麦记者们提出的概念,是想强调什么?然后写我对新闻建设性的归纳总结」。目的是让改卷人知道你懂这个理论的溯源等基本知识,还对理论本身有过思考、并不是照本宣科。

这可能并不是在名词解释里背到的标准答案,也不是一个完整的答案。它缺乏打磨,但是很真实、真诚。

今年334的大论述第一题,让你针对「XXX」写一篇分析文章,同时举例中国有没有类似的「XX」?中国媒体还做了「XX」?注意,这个题目特别强调「文章」两个字。

在考场上,我的直觉告诉我,既然是文章,那么就不要再小标题一二三四了。我用写一篇议论文的方法,把我对这个现象的观察写出来作为铺垫,然后再分析现象的成因,并根据题目要求,分析国内的例子,最后再写结尾。我还花了时间来构思一个吸引人的文章标题以及开头。

写的时候我也心虚,分点论述都没有,会不会太不「规范」了?不过我还是相信,这道题就该这么回答,也自信这个答案具有一篇「文章」该有的要素和逻辑结构。20多分钟,我竟然和时间赛跑写完了一篇完整的议论文,过程中我越写越快,也因为不拘泥于答题的格式而越写越流畅,从对于美国媒体的思考联想到中国媒体的模仿与探索,从对传统的坚持写到经营路径的创新……

写完这道题的时候,我长舒了一口气,仿佛自己不是在考场上,而是坐在家里的沙发上抱着一本书灵感迸发。备考了这么久,在这最后一刻,我终于找到了学姐所说的那种「答题的畅快感」。

从最后的总分来看,这道题我答的应该不差。查到分数的那一刻,其实我不仅因为分数不错而开心,更因为自己写出来的答案得到了改卷老师的认可而收获欣慰。我觉得,新传考研不仅是一场考试,还是一场与学院、老师的隔空对话。

四、所有的路,都要自己走一遍

开始备考的那天是7月19日,记得很清楚。

正式考试是在12月底,也就是说还有5个月的时间,但我当时连5W是啥都不知道,是一个对新闻学、传播学毫无基础的白痴。另外,自己的工作严格来说也不能算作正经的科班新闻,对专业课帮助不大。

决定考研的时候,我自己给自己定了两条必须遵守的规定。第一是不可以在上班时间看书。因为我觉得工作是稳定的,而考研不一定能考得上,所以不能牺牲工作表现去追求一个不确定的结果。另一方面我不想让公司同事知道我在准备考试,这不太好。第二个规定是,不能因为备考牺牲和S见面的时间,所以我还是保持着每两周回一次南京的频率。

第一个规定,我严格地执行了——因为我想多了,工作太忙,上班时候根本就抽不出时间来看书。直到考试前,我没有在公司学习过,只偷偷用过公司打印机打印资料。所以每天的复习时间最多只有5~6小时。第二个规定,我内心有愧,虽然我和S还是按照往常的频率见面,但是周末她都会陪我学习,为我牺牲了太多。平时因为下班后我会锁机看书,所以联系也变少了。S总是无条件支持我去考研,把委屈咽在自己的肚子里。

因为做新闻,所以有早晚班的排班。早班是7点到4点,下班之后,我会赶紧回家,然后去家附近我最喜欢的一个书店看书。书店9点关门,如果还有精力,就去KFC再看一两个小时回家。自控能力太差,所以不在家复习。

(我备考的地方,环境很好,每晚都有准备考研、各种考试的同路人)

|英语

时间紧张,由于自己本科是英语专业,而且英语基础勉强还可以,高分通过专四专八考试,所以我萌生了放弃复习英语的想法。

备考的第一天,我找到了前一年的英语二真题,试做了一遍发现没怎么错,于是就决定裸考英语,给其他科目腾出时间。

最后,英语二考了82分,分数只能说够了,但我知道自己可以考的更高。对过主观题答案发现只错一个之后,我发现自己作文和翻译肯定考砸了。

如果我针对性地复习一下作文的话,肯定会更好,而且可能也花不了太多的时间?把备考期间那些浪费的时间用来看看英语的话就好了。不过我只能对自己说,你省下了很多时间和心思,不要再去遗憾这些了。

|政治

接着说政治。我的核心观点是:政治的复习最忌讳的就是贪多求全,不成体系。

我觉得公共课的复习一定要讲究性价比,少走弯路。在最有限的时间里,考到你需要的分数。

市场上,政治的备考基本跟着三家,即高图、高图、和陆寓丰(高图)。而这三位名师都有一套非常完整的备考路线,从暑期的集中讲课期到精练,到最后的冲刺,都非常的良心。只要跟着节奏就可以,可以看个人喜好选择跟着哪一个老师。一般认为,三位老师可能各有所长。例如很多人喜欢听高图老师的课,老师讲的深入浅出,很幽默;高图的背诵材料很好,而高图老师的押题是必备。

我个人一开始直接根据别人推荐看的高图老师的课,看得津津有味。于是就在最累最不想学习的时候看他的视频,就当是追剧一样,看完4大板块的课,甚至觉得爱上了政治(但又觉得啥都没学到,时间浪费了,别慌,大家都是这样)。

冲刺期,老老实实地练1000题,最后背诵高图老师的4套卷就可以。我走了一个弯路,跟着@空卡的4套卷逻辑梳理来背诵,然后又害怕,想去背原文,结果就两套话语很混乱,导致最后4套卷没好好背完就上了考场。

对了,最后一定要用小程序来刷选择题,效率直接翻倍,还能在答案的评论区收获无数快乐,就跟考驾照科目一的小程序一样,快乐之源。

现在新传考研的趋势就是,一定要瞄着400+去考(即使非全),因此就如上文说的,两门政治英语公共课要最少考到150分,最好是160分。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去分配两门的目标分数,然后努力即可。另外,英语越早开始越好,培养语言能力是一件长期的事情;而政治不需要很早开始。

英语政治都没考出很高的分数,但非全的话够用了,就不多写了。大家肯定可以在别的经验贴里获得更好的方法。(传送门:木铎高分锦囊合集)

|专业课

接下来说最重要的两门专业课。我想把重点放在让我受益的复习路径和好习惯上。

我觉得,备考的最终目的,是要把自己变成一个合格的「准研究生」。而之前的我,显然没有这种素质。我不仅缺乏条理性和规划,而且静不下心来看书,注意力涣散。所以除了看专业书,我还开始学着列学习规划,并使用「番茄ToDo」打开强制模式来约束自己。

(备考半年,「番茄ToDo」帮了大忙,完成一个个目标的时候很爽)

起步的书当然是郭庆光老师的《传播学概论》和李良荣老师的《新闻学概论》。特别是《传播学概论》,在看到那些传播效果理论的时候,我的脑子里总是闪出之前工作中遇到的例子,想到一些报道可以用自己看到的理论来解释,思绪被拉到很远。而且《传播学概论》里知识都是大致的介绍,并不深入,所以越看就越对传播学感兴趣。

看完《传播学概论》之后,我立即想要进入《范式与流派》的世界。结果却遭遇了我备考过程中的第一个挫折:《范式与流派》……看不懂。

这本书介绍的内容对当时的我来说还太晦涩,缺乏学术背景的我发现很难坚持看下去,那种兴趣驱动的看书劲头一下子消散了。于是在坚持了两天之后,我开始去看另一本书,E.M.Rogers的《传播学史》。我把这本书强烈推荐给每一个备考初期的人。

(我的传播学史)

这本40万字的书十分细碎,内容庞杂。对于我这种在职考研的人来说,看它的话在时间上来说是很奢侈了。不过,如果让我总结反思,我绝对不后悔看这本书。我反而觉得,越是时间紧迫,就越不要急着去看一些「压缩饼干」式的东西,那些论述题的答案虽然精致,但是不是你自己写出来的。

所有的路,必须要自己走一遍。

通过Rogers的介绍,施拉姆这三个字从《传播学概论》中「创始人」这干巴巴的介绍一下变成了一个结巴、木讷、不得志、教着不温不火的写作课的文学学者。我的脑子里总闪过爱荷华州那荒凉而广袤的农田。

经历中年危机的拉斯韦尔,在职业道路最困难的时候,搬家的路上的一次事故竟然把前半生的思想记录一把火烧了个干净,想想就知道多崩溃,之后也只能在NBC打打零工。但这也促使他从心理学转向研究传播。

意气风发的勒温和他的学生们在校园里无所不谈,他们在咖啡馆对服务员的偶然观察,竟然也促进了场域理论的研究。看到咖啡馆那一段,我一下就对名词解释几百个字说的云里雾里的场域理论豁然开朗了。

我在考研时培养了一个习惯,就是拿一张大的A3纸把一个体系的东西总结下来。半年下来,我大概画了十几张A3纸。看《传播学史》的同时,我试着能不能理清传播学发展的脉络。这是我当时一边看书一边画的,还不是很成体系,之后再做这种梳理工作就更熟练了。

大概一个星期,我把传播学史看完后,就开始看《范式与流派》。心里有了传播学的「血肉」,再看「骨架」就很有体会了。阅读《范式与流派》的过程简直沉迷,经常忘了时间。后来在11月底,我又把《范式与流派》拿出来看了一遍,依然看的津津有味。

新闻学方面,让我大开眼界的是Michael Schudson的《发掘新闻》。陈昌凤、常江两位老师的翻译水平也非常高。看完后对于「客观性」、美国新闻史理解更加深刻,对新闻学的兴趣也更浓厚。

在看书的间隙,我会在休息时间看一看胡翼青老师的讲座,然后就迷上了批判学派的那一套,说实话有一点「魔怔」了,看得云里雾里,却没有什么收获。批判学派的东西太过深奥,我又不想这么放弃。

东看一点西看一点地准备了一段时间后,我突然发现自己好像偏离了应试的轨道。起因是我仔细看了21年的真题后发现,原来有这么多新闻史以及广告的内容。于是我自己用A3纸做了一个南大近6年的考情分析,把题目全部写下来,然后归类,最后自己做考题分析、查漏补缺和下一步复习重点的分析。做完这个,我对接下来怎么复习,集中看哪方面的东西也大概清楚了。这算是一次非常及时的纠偏。

离考试越来越近,我也开始看新闻史。说实话,我一开始不相信南大今年还会考这么多新闻史(后来证明我错了)。新闻史的锦鲤笔记非常好用,我每天跟着背一点,再做一遍笔记(基本就是摘抄),然后再把每天把一章的内容录音,发到喜马拉雅上,上下班的时候听。

然而新闻史的内容实在太多,看不过来。我发现遇到题目只能根据当时的历史情况和这家报纸的立场来有根据地「编」。报纸是谁创办的,在什么历史条件下创办的,目的是什么,知道这些之后,可以大概想到这家报纸的特点是什么。最后一遍看新闻史的时候,我把这些内容自己画了表格,一整本新闻史浓缩成5页的内容。

说实话,直到最后一天我都不相信今年会考很多新闻史,所以这部分还是看的不够仔细。12月26日那天上午的334考了很多广告之后,我才意识到今年题目和去年差不多,中午赶紧打电话让在宾馆的S把这份表格送过来突击了一下。结果,下午还是考了美国某个时期的新闻特点,我的知识盲区,那题我只写了两行就放弃了。

(自己做的新闻史知识点表格)

同样,广告学我复习的也很少,就不详细写了。结果最后334广告考的也很多,有一题广告历史我也是直接放弃了。真不知道最后是怎么考上的。总之今年如果还是这个出题风格的话,广告和新闻史一定要好好复习,深入复习。

冲刺期,我一边跟着一些模拟班和冲刺版练习实务、策划等,一边整理专题和资料。另外就是老师的论文,在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后,胡翼青老师、王辰瑶老师、一些比较有名气的老师的论高图可以找淘宝店打印出来,记得加封皮。所有论高图看完不现实,事实上有一些论文对答题很有用。这些论文可以单独记录下来,用自己的话把里面的观点分点写成一页纸,收录到自己专题本的对应专题里(专题本一定要用活页本)。比如有一篇博士生写的关于新闻策展的论文对我很有启发,我可以用那套逻辑作为很多题目的「解决方案」部分的答案;王辰瑶老师关于新闻真实性的论文,也被我「改写」成了一个很「万能」的答案,最后考试也用上了。

(打印的论文册)

建立知识的体系非常重要。我会时常用A3纸把某一块知识进行总结,或者做一本书的笔记。

《发掘新闻》的重点⬇️

美国新闻史的时间轴和大事件⬇️

传播学知识体系⬇️按照这个去找自己哪里还不懂

|关于考研班

我也不能说需要报班或者不需要报班,还是因人而异。我自己大概在8、9月份报了木铎的南大冲刺班。当时是听了Nico学姐对南大考情介绍的公开课,觉得自己一人孤独复习,像个无头苍蝇一样,很需要一个知道学校会怎么考、什么风格的人来引路,就报了。价格不高,好像是2000多。

总之,报班的话,要报那种熟悉你要考的那个学院情况的班,它会给你一个明确的方向。如果你有认识的校内学长学姐,热心愿意帮忙的话,也非常不错。同时不管报什么班,都离不开自己的努力。

|一张照片

12月26日清晨的南京大学。专业课334开考前,大家排着长队准备入场。南京一年中最冷的时候,气温零下5度。考生们安静地看着手上的资料,偶尔跺跺脚。有南大的学生走过来,轻声鼓励着来考试的老朋友。远处的天越来越亮,太阳好像下一秒就要从教学楼顶跃出来。我一页一页地翻着两本名词解释书,看到一个之前从来没有看到过的词,于是就用心记了下来——半个小时后,它正好出现在试卷的名词解释里。坚持到最后一刻,好运总会眷顾你的。

新闻与传播考研(新闻与传播考研考什么科目)

新闻与传播考研(新闻与传播考研考什么科目) _会计考研需要考哪些科目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考研培训网 » 新闻与传播考研(新闻与传播考研考什么科目) _会计考研需要考哪些科目



赞 (0) 打赏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