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向考研?那是正向人生 _在职研究生报考条件及流程



逆向考研?那是正向人生 _在职研究生报考条件及流程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陈素萍

  9月24日,202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考预报名将开启。

  最近,“逆向考研”突然成为网络热词,主要描述的是“双一流”高校本科毕业生考研“双非”(非“一流大学”、非“一流学科”建设高校)高校。

  那么,这是一种新趋势吗?记者联系采访了浙江省内的多家高校后获悉,现实中,“逆向考研”目前并非主流现象,地方本科院校的毕业生的首选仍是“迎难而上”冲刺名校。

  【案例

  96名浙大学生

  去年“逆向考研”选杭电

  去年11月4日,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公布2022年考研生源信息。其中,生源来源最多的前三所一流大学为:郑州大学、浙江大学、大连理工大学。这份2022年考研报考生源名单中,来自于双一流高校的考生有602人,增长率为 50.1%,其中仅浙江大学就有96人。

  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在公众印象中,既然选择考研继续深造,自然就要向名校发起冲击,最起码也要选择比本科就读学校名头更响的高校。浙大毕业生竟然报考杭电,似乎有些难以理解。

  事实上,这种情况并非个例。据悉,2022年的考研报名中,浙江还有一些非双一流高校也受到了双一流高校毕业生的青睐。

  自此,“如何看待 96 名浙江大学本科生 2022 考研一志愿报考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消息,在社交平台上引发了热议。

  最近,新概念“逆向考研”提出后,又受到大众普遍关注。

  浙中医大两个寝室不一般

  全员“正向上岸”,多人进名校

  第二临床医学院2017级临床医学专业朱冰儿,保研至复旦大学;药学院2018级中药学专业朱景超,已保研至中国药科大学……在浙江中医药大学,“正向读研”上名校的学生不是个例。

  今年4月,各种学生考研成功“上岸”的好消息纷至沓来。其中,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的2017级临床医学专业的立业园9号楼309和5号楼412寝室,这两个寝室12位成员全部“上岸”。

  陈铖,浙江大学(保研);施洁莹,同济大学;庞嘉佳,浙江大学;张义宝,南开大学(保研);陈浩,浙江大学;於安宁,浙江大学……不管是通过保研,还是努力考取,他们都实现了自己的名校目标。

  谈到什么时候萌生考研的想法时,9号楼309寝室的姑娘们表示,考研就是自然而然的想法,考研的初衷是为了能在专业领域继续深造,提升自己、帮助他人。对于她们来说,考研不仅仅是一个人的坚持,更是相互扶持、鼓励的旅程。她们是追光者,同时也是他人心目中的光。

  被问及是如何做到全员都能成功“上岸”时,9号楼412寝室的6位小伙组则表示:离不开自身努力,更离不开寝室室友间的互帮互助。从考研期间资料无私的分享,彼此在学习上的互相激励,再到最终的圆满。在这条充满挑战的备考路上,他们始终互相帮助、互相督促。“查分那天又紧张又兴奋。得知全员‘上岸’的好消息,很高兴也很欣慰,大家的努力都获得了最好的结果。”

  【数据

  浙工大一半研究生来自省内

  今年新生研本比1:1.04

  今年8月底,浙江工业大学迎来了5048名研究生新生,其中硕士生4733名,博士生315名,跟去年比多了306位。

  一个值得关注的数据是,2022年,浙工大录取的本科生是5225人,也就是说研本比达到了1:1.04,接近对半开。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数据是,地区分布上,浙江工业大学今年研究生新生中,来自浙江的人数最多,共有2488人,约占总人数的50%。很多浙江学生,在省外名校、省内双非高校之间做出抉择时,往往更倾向于后者。就如浙工大2022届硕士毕业生姚申益所说,他的上学路,就是从家到县城30公里,再到地市80公里,又到了省城130公里。

  坊间有言:“本科看学校,研究生看专业,博士看导师”。在研究生阶段,导师是研究生成长过程中的引路人、启明星。

  从高校办学的角度看,一流大学不代表所有学科和专业都是一流,同样,一些综合排名不高的大学却在某一学科或专业上实力卓群。在本科教育阶段,学生选择综合实力强的大学,接受通识教育,而在研究生教育阶段,则选择办学实力强的学科、专业,是更为理性的研究规划。

  至于到底什么是研究生?9月2日,在浙江工业大学2022级研究生开学典礼上,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药学院院长、绿色制药协同创新中心执行主任博士生导师叶邦策教授作为导师代表发言,就研究生教育及科学研究,他就分享一点个人的看法。

  叶邦策教授认为,成为一名研究生后,就是一个科学工作者了。研究生教育是一种创新实践教育,研究生学习将从知识学习转变为知识的创造。研究生阶段需要解决的问题来自于科学前沿的学术问题,或者来自于实践的技术问题,他们是未知的,需要我们去认真地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另一方面,在研究生阶段,问题没有标准答案,需要我们创新提出解决未知问题的方案。

  【观点

  大家竭力奔赴的

  都是“正向人生”

  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457万,比2021年增加80万,增幅超21%;相比2017年,报考人数增加256万,增长1.27倍。业界普遍预测,2023年考研人数将再创新高。

  考研已经在全面高考化,大部分人都把读研作为出路。而考研人数的激增,带来的是分数线的大幅上涨。不少人认为,考研太难必定造成“逆向考研”越来越常见。

  “逆向考研”这种现象,被很多人形容为“向下考”的“逆流”。看到这一概念,引发了不少人的群嘲,也让不少本科毕业就工作的人如坐针毡,“我这种没考研的,岂不是要算‘人才的随波逐流’了,简称‘人流?”

  热闹的同时,我们应该理性的看到,不少名校学生选择到“双非”院校就读,报考的大多为学校的王牌专业。

  “考好学校不稳,名校哪来那么多名额可‘上岸‘,为了有学上,能找工作,接受外衣调剂,这种选择无可厚非。”作为浙江唯一的985、211高校,浙江大学的少部分毕业生对记者说,“当初申请调剂时,我毫不犹豫地瞄准了双非高校,入学后,我觉得自己的选择很正确。读的专业是不错,以后就业前景也很乐观。”

  这种看似“反常”的现象,当然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除了考研竞争逐年加剧和浙江区位优势,以及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等因素之外,所折射的考研学生心态变化更值得关注。

  目前,“逆向考研”并非主流现象。

  对于个别考生来说,“逆向考研”只是综合考虑得失后作出的个人选择。名校固然是就业的有力保障,但名校也有一些相对较弱的专业,如果不是出于“真爱”而是冲着名校的“虚名”而去,最终恐怕是“得不偿失”。在这样的情形下,一些名校本科生从“现实”出发,主动放下身段报考非双一流高校,绝非一时头脑发热的产物。

  对于学校来说,这是正常的人才流动,高考并不会“一考定终生”,名校的毕业生能考去双肺高校,双非高校的毕业生一样能通过保研、考研进入名校深造。换个角度看,这种“逆向”流动,对于加强“双非”高校的学科建设有益,也能倒逼着“双一流”高校居安思危,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与此同时,除了“逆向”的名校毕业生,很多双非院校毕业生,也是考研主力,而他们的考研目标,就是想进一所名校,获得更好的学历身份。

  值得思考的是,对用人单位而言,通过筛选学历降低选人用人成本,是一种经济和高效的方式。眼下,硕士学位成为当前就业市场的基准门槛早已不是新鲜事。不妨把目光从“考研热”、“逆向考研”移向更深处,用人评价如果不能改变,这一趋势很难得到有效遏制,也非教育部门所能控制。

  其实,对于每一位考生而言,并没有所谓的什么“逆向考研”,大家竭力奔赴的,不过都是一个“正向人生”罢了。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逆向考研?那是正向人生 _在职研究生报考条件及流程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考研培训网 » 逆向考研?那是正向人生 _在职研究生报考条件及流程



赞 (0) 打赏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