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热(考研热 就业压力) _考研复试怎么准备



考研热(考研热 就业压力) _考研复试怎么准备

考研热,考研热 就业压力

作者:熊丙奇

2020考研大战结束。377万报考人数,较去年增加36万,再一次刷新了考研人数记录。面对持续升温的“考研热”,有部分舆论认为,考研已成为“第二次高考”。

客观地说,“考研热”自有其合理的一面。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普及化时代,有必要进一步扩大研究生教育规模。今年,教育部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提出,以服务需求为导向,合理扩大人才培养规模。坚持供给与需求相匹配、数量与质量相统一,保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培养能力相匹配的研究生教育发展节奏,博士研究生招生规模适度超前布局,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稳步扩大。报考研究生人数的增加,正是对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政策的一种回应。

而在对考研学生的调查也显示,有超过80%的考生希望通过考研实现学历层次的提高,以实现几年后更好的就业。把考研作为“就业避风港”,也是部分学生面对就业情势作出的现实选择。据统计,2021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超过900万。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考研自然被作为一个重要出口。

有关研究报告指出,地方本科院校毕业生,是考研的“生力军”,而这个群体也是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最难的群体。地方本科院校毕业生为何绝大多数选择考研?这又与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导向有关。

原本,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应是进行职业教育,教育部在2014年曾作出“600所地方本科院校转型进行职业教育”的部署,然而,有不少地方本科院校并不安于职业教育的定位,不以就业为导向办学,而是追求“高大上”。有的地方本科院校,在新生入校时向学生灌输“准备考研”“把考研作为第二次高考”的理念。

如此办学,势必将所有学生导向“考研”大战。而且,为提高考研成功率,这些地方本科院校围绕考研科目开展教学,非考研科目的教育教学被边缘化,与部分高中学校为提高高考升学率而备战高考的做法如出一辙。这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研究生生源素质,也影响本科毕业生毕业时的就业竞争力。

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招生单位,一直在推进研究生推免改革,就是为了遏制应试考研,引导大学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但囿于现实因素,推免政策主要集中在排名考前的高校实施,地方本科院校的学生参与考研,主要还是通过统一的研究生入学考试。

以提升学历作为考研的主要目的,还与用人单位招聘不断抬升的学历门槛要求密切相关。从现实经验中得到的“学历通胀”等判断,推动不少学生一心实现从本科到硕士,从一般院校到名校的学历跃升。这在研究生招生中直接反应为名校与非名校的冷热不均:名校报考火爆,非名校的普通院校报考者较少。

因此说,“考研热”折射出我国高等教育办学和人才评价存在的问题。要治理这一问题,笔者认为,应刻不容缓推进教育评价改革,推进社会从学历社会向能力社会的转型。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用人导向,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带头扭转“唯名校”、“唯学历”的用人导向,建立以品德和能力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目标的人才使用机制,改变人才“高消费”状况。

很显然,如果本科院校坚持学历导向办学,用人单位坚持以学历论人,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学历情结”“名校情结”难消。这将导致,我们社会在实现高等教育的普及后,依旧存在严重的教育竞争焦虑,很难形成教育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对于受教育者来说,则意味着将被裹挟进这场围绕学历的军备竞赛中。

对于当前的考研热,尤其需要我们冷思考。盲目追求学历提升的考研热,会加剧学历泡沫,制造教育浪费和学历高消费。引导考生理性考研,有赖于有关各方对暴露的学校办学与用人导向问题,进行深入的改革。

(作者系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

来源: 光明日报客户端

考研热(考研热 就业压力)

考研热(考研热 就业压力) _考研复试怎么准备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考研培训网 » 考研热(考研热 就业压力) _考研复试怎么准备



赞 (0) 打赏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