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热(考研热 就业压力) _什么时候考研



考研热(考研热 就业压力) _什么时候考研

考研热,考研热 就业压力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彭敏静 实习生卢子言 珠海报道

10月5日至25日,202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进行初试报名。这意味着,2023年的考研已然进入了最后的冲刺阶段。

“我想通过考研提升学历,大一的时候就有这个想法了。”沈莹是一名大四学生,就读于广州的一所二本院校。她告诉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在经历了高考的失落与不甘后,大一刚进入大学便决定以后要努力考上研究生,从而提高自己的社会竞争力。

像沈莹一样的“考研党”不在少数,教育部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考人数为457万,比去年增加80万人次,增长率高达21.22%。据预测,2023年考研报名人数或将再创新高,有望突破500万。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梳理公开数据发现,全国考研报名人数水涨船高,从2016年开始逐年上涨,而报录比却有上升趋势,2016年硕士研究生报录比为3.0:1,2021的报录比则上升至3.59:1。

当今世界各国之间激烈的经济和科技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在受访人士看来,经济和科技的发展离不开高端人才的支持。因此,鼓励高校毕业生继续深造,既能储备更多高层次人才,还能满足产业结构优化的人才需求。但在教育层次结构上,不仅要向上扩展,还要做到横向延伸。

“考研热”高温不减

近年来,考研热持续升温,报名人数和报录比屡创新高。与此同时,“逆向考研”也成为了争议不断的热点话题。

近日,武汉科技大学公布了该校2022级研究生招生数据:研究生新生总数3188名,来自双一流高校的新生有64所高校的159人,其中不乏“985”、“211”院校的学生选择第一志愿报考该校。

所谓“逆向考研”,是指学生从重点大学考入“普通”大学,如“985”、“211”院校考入“双非”院校。

“我想报考的院校是一所985高校,包括我身边很多人都会选择往更高层次的学校考。”苏小婷是一所“双非”院校的大四学生,她告诉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即使现在选择“逆向考研”的人越来越多,但大部分备考生还是会以更高层次的学校为目标。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梳理各院校报考数据发现,从报考学校来看,情况与苏小婷说的大致相同,985、211高校一直保持高热度,竞争十分激烈。

例如,2022年四川大学的研究生报考人数高达4.6万人,居于全国高校报考人数榜首。据四川大学官方统计,2022年四川大学的全校平均报录比达10:1,约为全国报录比的三倍;作为重庆唯二的211高校之一,2022年西南大学的报考人数近乎4万人,仅比四川大学少约0.6万,位居第二;此外,复旦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暨南大学等985、211院校的报考人数也在3万人以上。

此外,产业发展似乎与考研报名人数也有一定的联系。我国的产业集群很多分布在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2022年考研人数超过20万的省份有山东省、河南省、江苏省、四川省、广东省和安徽省。

在2022年考研人数前五的省市中,位于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的省份有三个。其中,山东的考研报名人数多达41.6万人,位列全国第一;江苏的考研报名人数较2021年增长3.6万,增幅为13.7%;广东的考研报名人数增幅高达30%,大幅高于全国平均的21.22%。

大湾区企业对技能人才需求最大

“有时候我会问自己,真的能考上研究生吗?直接就业来提升阅历会不会更好?如果失败了又该怎么办?虽然这些问题会困扰我,但我前面好像只有考研这一条路了。”在考研的路上,沈莹也有一些迷茫。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高学历人才数量越来越多,不少企业对从业者的学历要求也进一步提高,进一步促使考研成为“第二次高考”。

贺佳今年6月毕业于环境科学专业,尽管本科院校位于粤港澳大湾区,且广东省环保产业各领域均居于全国前列,有相对较好的发展前景。但由于环境类专业就业面较窄、薪酬待遇较低,贺佳的求职之路并不顺利,快要毕业才在深圳找到相对心仪的工作。

在考研失利一年后,贺佳选择再次尝试。9月中旬,她辞去工作,专心投入考研的复习中。“想继续深入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所以我是不会放弃考研的。”

中国教育在线大数据调查发现,60%的学生迫于就业压力选择考研,将其作为就业最重要的因素;35%的大学生因为留恋校园而考研。其它原因还包括不喜欢自己的本科专业、向往名校等。

作为高校的就业指导老师,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研究员刘春桃接受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由于企业和事业单位人员目前招聘少,对应聘者的学历要求和素质越来越高,很多本科生完全能胜任的岗位,招聘单位要求硕士以上学历,倒逼本科生不得不通过考研读研,提高学历,希望以后有一个好的前程。”

当前就业情况下,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广东省人社厅发布的《粤港澳大湾区(内地)急需紧缺人才需求目录》中指出,从未来的3年至5年紧缺人才需求情况看,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最大,占需求总量的近五成,其次为专业技术人才,需求占比为33.4%,管理人才需求占比为15.96%。

根据智联招聘发布的《粤港澳大湾区产业与人才融合发展白皮书》,专业技术人才需求占比增长与企业提升核心技术竞争力、制造业升级、科技创新和产业数字化进程有关,但目前大湾区各行业专业技术岗人才依然面临较大的人才制约。

目前,企业对人才的学历要求似乎也在逐渐提高。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以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为主,在一个招聘软件上进行随机搜索后发现,汤臣倍健有六十个热招职位,其中十五个职位的学历需求是硕士及以上,占比25%。

“无论是哪一个行业,很多好一点的公司都会侧重于招聘硕士和博士。”贺佳说。

产业与教育需“双向奔赴”

在豆瓣的“今天被导师关爱了吗”小组中,不乏研究生在读的用户发帖称,“研一被放养,对未来很迷茫怎么办”、“感觉读完研之后对什么事情都没兴趣了”等,不少人在考上研究生后发现与自己原本想象的结果不太一致。

针对此类现象,刘春桃认为,目前研究生培养方式仍有三方面需要改善。“一是考研人数大幅度上升,而导师数量增加的比例远远低于研究生增长的比例,因而造成导师指导学生人数过多;二是导师由于教学、科研以及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大量工作,时间和精力十分有限,对指导研究生只能采取粗放的形式;三是研究生自身原因,少部分研究生读研的目标不明确,态度欠端正。”

“考研热”和仍待完善的研究生培养方式存在一些矛盾。

毕业生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相互之间协同发展似乎成为关键。专业学科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专业的合理设置关系着区域发展。

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的高校都有瞄准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对专业学科进行“迭代优化”,为大湾区的产业发展赋能。

从2021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来看,在广东新增的108个备案本科专业中,有39个为工学专业,占比达36%。在新设专业工作中,广东高校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区域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需要、民生急需,新设了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密码科学与技术、信息安全、健康服务与管理等一批专业布点,以更好培养社会所需的人才、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在刘春桃看来,为使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有机衔接,高校应根据当地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和人才需求市场,适当调整教学模式、优化调整专业方向,发展新兴专业,并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从而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提高就业质量。

刘春桃亦向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坦言,高校培养的人才偏理论型、学术型,缺乏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而企业更倾向于有经验的技术人才,由于大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不适应企业对技术人才的需要标准,企业也不愿意接受大学生。

有专家指出,社会是多元化的,同样需要大批各行各业的技术技能人才,与职业教育相比,目前常见的高等教育培养体系更偏向于学术型研究,与实际工作岗位的联系并非紧密,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焦虑。高校横向发展职业教育,依据区域产业发展以及人才市场需求,为学生提供更多元化的教育选择和学习自由,进一步减轻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焦虑。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人物均为化名。)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考研热(考研热 就业压力)

考研热(考研热 就业压力) _什么时候考研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考研培训网 » 考研热(考研热 就业压力) _什么时候考研



赞 (0) 打赏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