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师范大学研究生(湖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湖南师范大学研究生,湖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本网讯 7月15日上午,岳阳市平江县三市中学校园内,搭起了一个面积约3平方米的舞台。平江皮影戏非遗传承人徐龙泉稳坐台后,将鼓点敲得铿锵热烈,另外两人一人操纵皮影人物,一人弹奏弦乐,用带有浓厚乡土气息的曲调唱响《精忠报国》和《上京求名》,喜迎二十大。这是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青春湘伴,守护未来”暑期社会实践团开展的“皮影文化进课堂,师生同心续文脉”活动盛况。

“一口道尽千古事,双手挥舞百万兵”,这是非遗传承、平江皮影戏的真实写照。只听得一声锣响,清越的唢呐腔响起,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皮影人偶粉墨登场,白色的幕布上演着《精忠报国》和《上京求名》两出大戏。在紧密的锣鼓声和艺人们惟妙惟肖的戏腔中,台下学生和实践团成员伸脖延颈,不愿错过台上人偶的每一个动作,并不时发出赞叹。为了一探究竟,实践团成员悄悄绕到幕后,看到在狭小的空间里,三个艺人分工明确,一人拿着木棍指挥人物,一人拉弦唱戏,还有一人敲锣配音,配合默契,有条不紊。

通过调研得知,皮影戏是我国独特而又古老的民间艺术,明末清初流入平江。平江皮影戏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表演故事,表演者须具备打、吹、拉、唱及制作影人等多方面技能,其行当角色分生、旦、净、末、丑,流派有“南路”“北路”之分,声腔有秦腔、唢呐腔之别。表演时,两三名艺人在灯光照亮的幕布后,一边操纵影人,一边用平江流行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带着浓厚乡土气息。2012年,平江皮影戏被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随着时代变迁和娱乐方式的多样化,喜欢皮影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平江皮影面临发展瓶颈。曾经逢年过节都能接到演出的皮影戏艺人们,如今只有偶尔能有演出的机会。来自平江县的暑期实践团成员陈瓶介绍道:“平江皮影戏乡土气息浓厚,好看有味,但因为平江话有些难懂,理解皮影戏的唱词还是有些难度。”种种原因导致了平江皮影戏艺人的生存环境并不乐观,不少皮影戏艺人需要兼职来支持自己和家庭的日常开销,大多数的皮影戏艺人是因为热爱还在坚持着。

在调研中,还了解到平江影戏流传的剧目有两个重要的特征:一是原创者名姓失传;二是没有文学剧本。所以老艺人徐龙泉在交流中,最常提到的一句话就是:“戏已经印在脑子里了”。徐龙泉提到他们学习的戏剧都来自师傅的口口相传,普通话的普及导致拥有浓厚地方特色口音的平江影戏传承更加困难。虽然政府设立了“传承人制度”,开设了皮影戏学习班,但也极少有年轻人愿意学习。

皮影戏的推广和传承都面临着不小的困难。调研中发现,在政府的支持下,许多皮影戏艺人在不断地追求创新。平江皮影戏的传承人钟志远先生就一直与时俱进,结合身边发生的事情创作新剧。如为庆祝建党100周年,他结合平江红色故事、脱贫攻坚等创作了新戏《黄金十六两》;疫情防控期间,创作大量皮影戏来普及防疫知识,宣传防疫工作。但也有不少老艺人思想较为保守,如实践团请到的皮影戏表演艺人徐龙泉便表示,他们仍然表演的是《精忠报国》等传统戏剧曲目,他们不敢轻易尝试创新,害怕到时面临“既得不到年轻人的认可,又流失了目前的老年人受众群体”的尴尬处境。

对皮影戏的全面调研,发现平江皮影戏与互联网的联系很少,目前少有传承人或艺人通过新媒体对平江皮影戏进行宣传。实践团以“皮影戏+互联网”与平江皮影戏传承人钟志远先生展开交流,拓展平江皮影戏的宣传渠道,也可以创作一些皮影戏相关的艺术产品,通过互联网进行销售,扩大平江皮影戏的影响,提高平江皮影戏艺人的收入。(通讯员 李阳 黄颖婷 仇甄)

湖南师范大学研究生(湖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考研培训网 » 湖南师范大学研究生(湖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赞 (0) 打赏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