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美术学院研究生(广州美术学院研究生招生网) _考研机构收费标准



广州美术学院研究生(广州美术学院研究生招生网) _考研机构收费标准

广州美术学院研究生,广州美术学院研究生招生网

中国画学院2022届硕士研究生毕业作品的主题是“咫尺匠心”,引自唐代诗人张祜《题王右丞山水障二首》首句:“精华在笔端,咫尺匠心难。”正所谓“初心在方寸,咫尺在匠心”,书画艺术崇尚抱拙守正、坚守匠心。当下,广美中国画学院正在塑造着新的教学传统和学术传统,将关山月、黎雄才和杨之光等先生开辟的写生传统提升为一种直面生活的、现当代的现实主义的学院精神,在创作上提倡“关注现实,直面当代,立中研西,格古求新”,在学科建设上不断开拓新的领域和方向。中国画学院的研究生教育作为广州美术学院高层次教育的组成部分,教学成果较充分地体现了广州美术学院近年在传统学科高层次教育上不遗余力的改革与创新,以及研究生导师们薪火相传、甘于奉献的可贵品质。

作者姓名:许嘉颖

作品材料:纸本水墨

作品尺寸:174cmx180cm

指导老师:李劲堃

创作说明:探索属于自己的艺术道路,储备知识与表现的可能性,逐渐形成自己在艺术探索中的世界观。这一阶段,废纸多于成果,犯错是常态,绕开以往成熟的样式和成果,目的是为了寻找一种新的可能。

作品名称:《连接》

作者姓名:张娉婷

作品材料:纸本重彩

作品尺寸:180cmx300cm

指导老师:张彦

创作说明:作品主要体现城镇日新月异的变化,以六条屏的形式,运用水墨重彩的技法呈现。画面中待拆的旧屋,正在改造的房屋,在建的楼房,均以同一元素“电线杆”串联起来,其间多条细长的电线贯穿整个画面,连接不同空间,成为连接老街与新城的重要桥梁。通过电线的穿插交错,将六张原本独立成幅的作品联系在一起,使画面更加整体。

作品名称:《门面》

作者姓名:王艾诗

作品材料:纸本重彩

作品尺寸:170cmx135cm

指导老师:许敦平、林蓝

创作说明:潮汕建筑地方色彩浓郁且装饰精致,门面常有名家题写匾额,楹联石刻,墙面常以雕刻有吉祥图案、戏剧故事、历史人物、花鸟鱼虫等内容的石刻灰塑装饰,技艺高超。只可惜现存的建筑大多年久失修,但透过建筑面貌仍可看到当年的繁华与居住者的修养。希望通过这张作品表现潮汕建筑历史感与文化感,引起人们对文化自信的再思考。

作品名称:《初夏》

作者姓名:柯源源

作品材料:纸本设色

作品尺寸:210cmx390cm

指导老师:何枫

创作说明:我喜欢有趣搞怪的东西,有时候突然有个想法迸发出来,就马上记录并把它完善。这张作品构图是受一张搞怪的图片启发,再把现实不成立的东西填进去,再喷些云雾“糊弄”一下,整张画就出来了。

作品名称:《2号线》

作者姓名:肖柏茵

作品材料:纸本设色

作品尺寸:180cmx402cm

指导老师:陈朋

创作说明:人来人往的城市里,地铁这个半封闭的空间每天都承载着不同的人、不同的故事。正是这些地铁里的小细节,构成一部细腻而真实的纪录片。

2022广州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作品展中,跨媒体艺术学院共有6位学生参展,分属于实验艺术研究方向和数字媒体与影视动画设计方向。秉持学院“立足当下、实验创新,整合公共知识、运用前沿技术”的理念,他们通过影像、装置等媒介分别呈现出自我询问、个人家庭、乡村美育、日常诉说、时间生命等方面的思考,作品让我们感受到人文与艺术间的温度、科技与艺术的力量及艺术融入社会的必要性。

展览现场交织构建出既有对话又有对峙的复合景观;延展出的线索和关照视角成就了一次时间、空间与个体的多维探索,及跨媒体艺术语言与实验精神的综合表达。

作品名称:《鸟在安静的地方叫,我在每一个地方把脚贴到耳朵上》

作者姓名:刘亚兰

作品材料:绘画玻璃贴纸、纪录片、现成品装置

作品尺寸:尺寸可变

指导老师:刘庆元

创作说明:作品由三个部分组成:1、文献:对大南坡美育实践的关键词问题进行梳理,清楚展示在当地实践的主要工作内容;2、玻璃墙贴:对日常绘画进行二次编辑,它们是我当下生活与记忆重叠的再现;3、纪录片:以《孩子们玩耍的地方》为题分为8个小短片,最短的是2分钟,最长的是7分钟。这部分是我在当地生活中最轻盈和愉悦的一部分,以朋友的身份和孩子们相处,用影像捕捉他们的即兴玩耍,让读者看到他们身上充满自然和野生的浑然天成的状态。

当下,网络信息与社交媒体填充着我们的日常,蚕食着我们专注力,学习工艺是一种使人重拾专注力的健康生活方式,人在完全沉浸和投入活动本身的振奋状态会得到一种不可替代的满足感,像古人那样造物,日复一日的工艺修习融入了同学们的生活,亦锤炼着他们的技艺与精神,让同学们以各自方式,触及中国传统文化及其智慧内核。

工艺学院毕业生作品,是同学们无数个聚精会神的时刻凝聚而成的结晶,是他们身体和心灵的延展之物,这些作品充满了生命的尊严、创造力、热情与匠心,当你认真观看、感受它们时,工艺的火炬便开始传递。

作品名称:《旅人》系列作者姓名:钟培旗

作品材料:漆,灰,金属箔

作品尺寸:100cmx160cmx3,30cmx40cmx9

指导教师:齐喆

创作说明: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变化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作品利用材料内敛、沉稳的色彩基调传达对于当代生活中丰富的精神感受。画中的题材分别记录着创作过程中每个时期的情感体验,通过在“过程”中不断地显现“旅人”的形象,利用漆灰独特肌理效果表现时间性,将其个人化的艺术体验串联起来,试图去建构一个在现实与梦幻间的奇幻世界。

作品名称:《溯源》作者姓名:岳立志

作品材料:陶瓷、石膏、水泥、纤维

作品尺寸:尺寸可变

指导教师:谭红宇

创作说明:追根溯源,是不忘初心的思考与自省;溯源新生,是面向未来的展望与突破。陶艺创作的本源即是黏土的表达,作品借鉴了跨学科知识和综合材料经验,在材料运用、成型手法、形式语言、烧成控制、展示方式等方面都进行了充满挑战的尝试,以创作实践回应理论研究中的“实验精神”,展现出开放性的材料工艺手段和独特的视觉呈现,是对陶艺学科黏土语言和成型手法的边界探索,巧妙运用的磁悬浮工艺更强化了作品的主题表达。

今年,艺术与人文学院共有艺术学理论、文物与博物馆2个专业、21名硕士研究生参加毕业展。以理论研究为主体的艺术与人文学院研究生是第一次参加毕业展,他们的展示既不同于常规的艺术作品陈列,也区别于文图结合的知识性版式介绍。他们以毕业论文的研究课题为核心,试图立体而多维地呈现自己的所见所思,以及那具有物质触感的“实物”。这一个个思想的片段连接起一段思想的长廊。希望观者的视线在掠过这一长廊时激起某种思想和情绪的涟漪,领略到悄然绵延的“人文精神”风采。

作者姓名:段西洋

论文名称:《商周时期的象生动物形青铜容器——以晋侯墓地出土器为重点》

指导教师:苏荣誉

作品介绍:象生动物形青铜容器为中国商周时期青铜器中一类特殊的器型。作为一类以青铜材质表现动物主题的器物,无论是与世界其他古代文化中的动物形容器相比较,还是对照同时期中国文化中以其他媒介完成的动物形象,其均反映出强烈的由文化和材质所赋予的特殊性。本文试图通过对象生动物形青铜容器特殊性的分析和讨论,说明中国古代青铜器的根本在于范铸法和容器器型,并强调其中铸造技术与艺术相辅相成的关系。在对这类器物进行整体的讨论和分类后,文章以晋侯墓地出土的象生动物形青铜容器为重点研究对象,讨论西周时期山西和陕西两个中心出土相关器物在器物风格和铸造技术两个方面的特点。在器物风格的讨论中关注若干西周时期象生动物形青铜容器中出现的同心圆纹饰,对比商代,思考器形与纹饰的配合问题。在铸造技术的讨论中关注内腔分隔、垫片等工艺特征,以及技术与艺术、器物功能和性质的关系。

作者姓名:俞蕾湘

论文名称:《空间、图画与想象:明清时期南岳的三种图像》

指导教师:郭伟其

作品介绍:山岳是一处多元的空间,构成这些空间的元素既是复杂的,又时而交叠,既为人恐惧,又令人惊奇。所有的历史都被压缩在这个空间内,历代山居者、官员、信众、游人以不同的方式和理念塑造着它。作为五岳之一的南岳衡山,同样也是别致的图像与观念聚集的空间。

从现存实物来看,明清时期南岳脱离五岳独立成幅,出现在各种媒介中。本文以明清时期的南岳为研究对象,尝试从这片带有戏剧性意味的山脉空间观看明清时人的特别视角。衡山的相关图画主要描绘要素有山脉、寺观、河流等,与实体外貌景观不同,它们是经由画家调整构造的图式,而这种概念图式源于南朝道士徐灵期所提出的“南岳七十二峰”地理特征。本文首先论述衡山“七十二峰”的形成过程,即衡山宗教地理形成过程,此为明清时期南岳图像描绘的重要基础,亦是南岳景观的第一种图像。明清时期南岳景观不仅局限于佛道建筑与植被的营造,亦存在人工对山体的干预改造,这是讨论实景空间形成问题不可绕过的层面。南岳的第二种图像跃然于纸上,本文尝试从形式分析出发探讨衡山实景空间与各南岳图像间的各种问题,分析南岳图式建构原理与图式消解问题,尽可能在杂乱的南岳图像地层中梳理出图画的主要系统。南岳的第三种图像包括解除畏惧的真形图像,高山仰止的祝寿图像以及想象中的神游、卧游、壮游图像等等。关于南岳图像的研究由此缓缓展开。

作者姓名:区苑琳

论文名称:《工艺与美术之间:郑可与<现代版画>的装帧设计》

指导教师:蔡涛

作品介绍:1934年秋,现代艺术家郑可(1906-1987)结束在巴黎的学习回到广州,次年初,即应洋画家李桦(1907-1994)之邀,协助广州现代版画会装帧设计其同人杂志《现代版画》(4-10集)。在鲁迅(1881-1936)的指导下,这套诞生于工业技术时代的杂志,不仅以纯手工装订,而且在设计风格与材料运用方面,呈现出了强烈的民艺特色和装饰趣味。郑可的设计行为,不仅是对欧洲现代艺术风格与日本民艺思潮的主动吸收,同时也反思了自身的文化传统。这是一场郑可与版画同人在国际视野和时代风潮中对本土民艺传统的一次现代化实验。同时,装帧设计这本现代美术出版物,亦是这位留法艺术家探索现代中国工艺美术发展道路的一次有益尝试。

作者姓名:郑思恩

论文名称:《战乱中的广东美育史——广东省立艺术专科学校史事考论》

指导教师:李若晴

作品介绍:1940年,为适应长期抗战的需要,培养抗日宣传人才,广东省政府成立了广东省立战时艺术馆,该馆后改革学制,三易校名,成为广东省立艺术专科学校,是民国时期广东唯一一间省立艺术学府。1949年建国后,省艺专与市艺专合并,成为华南人民文学艺术学院,是现今广州美术学院的前身。

省艺专经历了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其前半期饱受战火侵袭,屡屡迁校,备尝颠沛流离之苦。其后半期又深受学潮运动与社会动荡的影响。在短短十年办学史中,省艺专从未获得稍长久的安宁,但就在这样的不安宁中,其办学精神始终不改,为抗日宣传与艺术人才的培养做出了贡献,出色地完成了历史使命。而更具戏剧性的是,省艺专的两任校长——赵如琳和丁衍庸,都因为这段任职经历,彻底地改变了人生轨迹,这又给省艺专增加了离奇的色彩。

本文钩沉史料,复原省艺专的办学经过,对其学制、教学思想、校址迁移、人员更替、学潮等做了深入的研究,分析省艺专在广东艺术教育史上所起的作用。并在校史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析赵如琳和丁衍庸任职省艺专时期的人生经历和思想转变,从中可窥见在特殊历史时期,政治对艺术及艺术家的影响之深。通过这两个个案,探究时代、政治与艺术之间的关系。

当下,在美育作为教育热点的话题下,美术教育面临更多的挑战:美术教育课程应该如何设置? 如何与瞬息万变的人文及社会环境接轨?如何与美育的大主题契合?如何在全球化视野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这都是人们关心的主题,也是本次活动所关注的内容。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美术教育专业一方面延续“一专多能”的学院传统,另一方面又要突出教育的主体性,培养关怀现实生活并具有国际视野的美术教育类人才。美术教育既要关注学生的三维目标,又要强调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美术教育学院2022届硕士研究生们通过学习与创造,让我们看到了新时代美术教育的新面貌、新探索。

作品名称:《劳动赞歌》《游憩》《困镜》作者姓名:陈桂容作品材料:纸本水墨作品尺寸:200cm×97cm×2;55cm×55cm×3

指导教师:张弘

创作说明:《劳动赞歌》《游憩》体现了“大我”的创作观。用小人物去表现现实中的都市生活,这里的小人物,一是身份小,现实中的劳动者等普通人,二是画中的人物小,在构图上我讲究疏密对比和构成感,比如密的地方有文字中“凹”和“凸”的呼应。画面的颜色主调是灰墨色,由少量的纯色作为亮点,剩下大面积的留白让画面更加纯洁、灵动。再通过淡化室内、室外的空间,使画面表达更加统一精简,情节更加多样,对时空的新表达实践了我毕业论文对传统中国画中“时空重构”的表现手法。《困“镜”》体现了“小我”的创作观念。描绘的是当代年轻人流行的对镜自拍,这里的镜其实有两层,第一层是镜子,第二层是相机镜头,通过幻象的层层叠加能更加地欣赏自己、表现自己,但在现实中却与人交往没有展示更真实、更优秀的一面,这会不会变成“对镜自困”呢?

作品名称:《竹梧清暑》《潤雨》《树法写生》作者姓名:陈晓丽作品材料:纸本国画作品尺寸:尺寸可变;210cm×200cm;尺寸可变

指导教师:安林

创作说明:龚贤有言:“起手式,画山水先学画树。”

作品名称:《七千年·书法融创》之一 、之二作品材料:漆板篆刻作品尺寸:240cm×240cm×2

作者姓名:黄强

指导教师:吴慧平

创作说明:龚贤有言:7000多年的传统漆艺、3000多年的书法艺术、2000多年的《心经》,以髹漆碑刻艺术为媒介,虫洞偷光,穿越当代与远古时空,对书法融合创新进行一次大胆的尝试,以图启发当下人们对社会与时间的思考。

广州美术学院研究生(广州美术学院研究生招生网)

广州美术学院研究生(广州美术学院研究生招生网) _考研机构收费标准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考研培训网 » 广州美术学院研究生(广州美术学院研究生招生网) _考研机构收费标准



赞 (0) 打赏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