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的身份有时叫老板”,好不容易考研上岸,男生焦虑到想退学



“导师的身份有时叫老板”,好不容易考研上岸,男生焦虑到想退学

还有一个月左右,2023的应届生将正式从学校毕业,踏入真正的就业竞争力。记得之前有专家曾说,国内的“人口红利”尚在,要大家“有信心”。

这样的话让很多同学听完却哭笑不得,原来上学时试卷上写下的“廉价劳动力”,说的就是自己啊。千万的毕业生,一面被嫌“就业压力大”,一面又被享用着数量丰富带来的好处。

很多大学生只好靠考研来争取以后求职能更上一个台阶,即便深知三百多万考生会落榜,还是很执着。可是,那些考研成功的学姐学长就快乐吗?看看一位男生的经历。

(均为网络图片)

“导师的身份有时叫老板”,考研上岸,可男生焦虑到想退学

大学四年里,可能是很多人一生中最为欢乐的时光。这也容易导致不少对研究生模式不了解的同学,以为可以延续。

但很真实的现象是,读研跟本科时“上大学”不一样,先别说学习的内容和形式。最关键的一点是,老师跟学生之间的关系,有着“颠覆性”的差异。

我们设想,一个你并不了解的人,要在三年内做你的直属领导;其中的“风险”会多高。而这就是绝大多数考生要面对的导师。

那种本校考研或者提前就对导师非常熟悉的考生,只是极少数。很多人哪怕参加复试之前有机会见一面,已经不错。

对于不少考研上岸的大学生,这种“开盲盒”的形式,刺激程度也就比古代成婚低那么一点点。你只知道导师的水平跟自己的成绩“门当户对”。

但导师什么性格秉性、教学风格怎样、对待学生是什么态度、跟在他身边能否真正学到有用的知识,这些基本全是未知,能确定的东西很有限。所以这就需要很多“运气成分”。

有位男生匿名发文表示,自己拼命考上的研究生,却焦虑到想要退学。“导师有时候叫老板”,这句总结说出了很多研究生的心里话。

他虽然本科期间并非该校的本校生,但考研成绩并不赖。开学初期,老师对大家还不是特别熟悉,尚且对他比较客气。可后来他发现,导师似乎对自己跟别人不太一样。

相似的问题,自己询问时经常被敷衍或者批评。别人提出,却耐心解答。尤其是另外一位能力一般但古灵精怪的女生。问出令大家都觉得有点蠢的问题,导师竟啼笑皆非似的把这当成一种乐子。

后期接触到实验项目时就更明显了。导师安排给他的,竟是一些繁琐复杂但含金量低的任务。难以学到东西不说,以这样的进度,他很担心未来会影响顺利毕业。

或者即使拿到了学位证,自己也深知读研过程没有学到真本领。以后如何找满意的工作呢?说起这种烦恼,一位师兄曾经提点他,尝试逢年过节给导师点礼物。

有可能是以前不经意的举动得罪了老师。可男生尝试以后,导师不但没收下,态度还更加傲慢和轻蔑学生。可见,礼物也不是随便送的。

好不容易等到导师态度稍微改观。有次安排任务对他比较友好,男生承担了较大的分量。谁知后来才发现,导师用他的内容成果,充当了自己的业绩。

过来人表示,导师像老板的情况,太常见了

男生觉得被导师针对了,目前感到进退两难、快要抑郁。想退学,觉得考研过程那么艰辛,而且交了学费,放弃很不值得。

然而继续下去又觉得相当煎熬,怕自己承受不住做出极端的举动。有人觉得男生想得过于夸张。就算被针对,可以降低自己的期望,别那么较真,学位拿到手就好。

也有不少过来人理解他的处境,直言导师像老板的情况在大学里真的很常见。读研后才知道,研究生导师跟本科时期的老师,完全是两个概念。

老师即使批评学生比较严厉,大多数情况只是就事论事,一心想让学生进步。而导师更容易夹杂着个人色彩。依据自身的喜好,在各方面对自己不喜欢的同学进行压榨和打击。

如果你以为只有成绩差、能力差、态度不好等问题,才会引起导师的反感,那是见识少了。同学们之所以把一些老师比喻成老板,恰恰是因为他们未必根据能力和人品,区分学生的好坏善恶。

有位高校教授早就曾提出:国内高等教育变得资本化、企业化。让导师不像老师,而更像老板,学生不像学生,而像打工族,这是很大弊端。这也许是很多学霸喜欢留学的原因之一。

【话题】你身边的导师有没有这种现象呢?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考研培训网 » “导师的身份有时叫老板”,好不容易考研上岸,男生焦虑到想退学



赞 (0) 打赏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