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政法大学研究生(华东政法大学研究生院)



华东政法大学研究生,华东政法大学研究生院

华东政法大学校长 叶青

“希望大家带着母校七十年的积淀,继续选择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在不断攻坚的过程中演奏生命铿锵主旋律,在攻克难关后唱响人生的新乐章。”2022年6月16日上午9时,叶青身着红色校长礼服,在“云端”与4500多名毕业生相聚,以“选择”为切入点,进行毕业典礼致辞。

叶青是华东政法大学1981级本科学子,1985年留校工作,2015年7月起任华东政法大学校长。多年深耕法治教育事业,叶青对法治人才培养、现代式教育理念、法治体系建设,都有着深刻入独到的理解和认识。在叶青看来,毕业典礼是一个对学生开展思想教育的好时机,可以使学生在充满仪式感的环境下自觉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促进其更好更快完成角色转变。

作为中国最早一批法治类院校,“华政园”里留存着近代中国高等教育的重重印记,镌刻着七十年法学教育的道道辙痕,为中国法治建设输送了大量高层次人才。顾功耘、徐明、吕红兵、卢文道等一批杰出校友,不仅亲历和见证了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而且用实践、学识、智慧和经验推动我国资本市场法治建设。这背后,则是华东政法大学通过前瞻性地开设证券法律类课程、创造性地编制证券法教材,引领了国内法治类院校培养资本市场人才的风潮。

盏盏明灯,照亮人生新赛道;琅琅书声,激昂青春新乐章。在华东政法大学七十周年之际,上海证券报记者专访了叶青,进一步了解华东政法大学培养法治人才、培养资本市场人才的宝贵经验。

谈文化

校训精神指引“华政人”知行合一

上海证券报:华东政法大学经受了“两落三起”的办学历程,与中国法治建设进程同频共振。您既是华东政法大学学子,如今又是管理者。在母校七十周年之际,您此刻有哪些心得感悟?

叶青:我现在的心情非常激动。我是华东政法大学发展的亲历者、见证者,同时也是众多建设者之一。母校的建设历史,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法治建设发展史的一个侧影。华东政法大学的历史就浓缩在“逆境中崛起,忧患中奋进,辉煌中卓越”的华政精神中,这是学校历经坎坷,仍踔厉奋发的精神密码。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校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立足助力国家建设、推进社会治理实践,坚持需求导向、目标导向,努力建设一流政法大学。

良法善治是民之所向,全面依法治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新时期,学校对接法治中国建设,助力上海在法治轨道上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发挥不同学科专业优势和特长,建成更多具有全国和区域影响力的服务平台,推进社会服务能级提升。

上海证券报:“华政人”遵循 “笃行致知,明德崇法”的校训。这些精神是如何体现的?

叶青:“笃行致知,明德崇法”,是华东政法大学的校训。经过七十年风雨兼程的跋涉,经过海派文化的熏染和沧桑岁月的沉淀,校训精神成为代代“华政人”精神特质的生动写照。这既是学校历史文脉的一个缩影,更是激励“华政人”不断前行的强大动力。

所谓“笃行致知”,就是以自己踏实的态度认真实践,积极探求科学知识,追求科学真理。所谓“明德崇法”,就是要崇尚完美的德行,把个人对法治精神的追求与中国实行依法治国、以德治国的方略相衔接。

我们的校训精神指引着一代代华政学子扎根中华大地、坚持知行合一。“小城杯”公益诉讼大赛、“从法杯”法治中国调研大赛等一系列赛事活动,每年都有华东政法大学代表队提出“网红”议题,成为媒体热点。比如“状告迪士尼禁止携带餐食”“状告METRO大都会软件10元余额押金”“状告小米手机预装APP导致流量流失”“起诉金山毒霸捆绑安装其他软件”等。

上海证券报:“帐篷精神”是如何推动华东政法大学向前发展的?新时期的“帐篷精神”应该是什么样的精神?

叶青:“帐篷精神”的内涵,是“以教学为中心,以教师为第一,以学生为根本”。这是华东政法大学在二次复校时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奠定了学校长期关注教育教学活动、关注师生发展的良好氛围。

1979年二次复校时,由于办学条件艰苦,校方把居住条件更好的办公楼留给师生,校领导在临时搭建的帐篷中工作生活

作为教育部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华东政法大学以课堂为主渠道,构建了“法科一流、多科融合”人才培养发展格局,形成了培养应用型、复合式、国际化、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长效机制。坚持从“以学生为本”出发,始终把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同解决学生实际困难相结合,逐步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学生成才保障体系。

以教学为中心的“帐篷精神”,是新时代华东政法大学的办学发展观。学校将继续高度重视教育教学工作,深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变革和教学改革。以教师为第一的“帐篷精神”,是新时代华东政法大学的办学价值观。学校坚持“引育用留”并举的人才观,为教师发展打造科研、教学、交流的全方位平台。以学生为根本的“帐篷精神”,是新时代华东政法大学的办学宗旨。学校坚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办学的根本旨趣。

谈教育

高端金融法人才培养成果丰硕

上海证券报:法治建设是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基石。华东政法大学为培养资本市场人才作出了哪些努力?

叶青:华东政法大学不仅是全国最早设立经济法学专业的法律院校之一,也是最早开设证券法课程的本科院校之一。

以证券法为代表的经济法学科一直是华东政法大学的优势学科之一。伴随着我国证券市场30多年的发展,学校的证券法课程不仅获得了上海市重点课程的立项资助,还在不同时期编写出了一批优秀的证券法学教材。这些教材不仅构建了华东政法大学自己的证券法教学体系,而且也被全国兄弟院校广泛采用,备受好评。

为响应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需要,学校于2010年组建了国际金融法律学院,专门培养懂法律、懂金融、懂外语的复合型法律人才。2012年,在中国证监会组织下,学校编译的《美国〈1933年证券法〉及相关证券交易委员会规则与规章》,成为我国证券学界、业界和监管者了解美国证券法律最为重要的一部参考书目。2013年,学校设立了“法律与金融”硕士点,迄今仍是国内唯一的“法律与金融”硕士点。

华东政法大学为资本市场的监管机构及律所、企事业单位输送了大量高端金融法人才。这些学生中,既有参与我国证券立法的工作者,也有工作在金融法院等审判一线的法官;既有维护资本市场有序运行的证券监管干部,也有投身于证券市场创新建设的证券从业人员;既有钻研证券法律教育的学者,也有专注证券法律服务的金融律师们。

上海证券报:华东政法大学为中国资本市场的建立与发展作出了哪些积极贡献?

叶青:在顾功耘、吴弘等资深教授的带领下,华东政法大学的公司法、证券法教学团队,为每一次公司法、证券法的立法和修订都及时地贡献了“华政声音”,相关意见受到立法机关的肯定与重视。与此同时,学校积极组织开展期货法、公司法、证券法等专题研讨会,搭建理论荟萃的交流平台。

比如,2000年,“三联”集团在对郑百文资产重组方案中,提出的“要以‘默示同意 明示反对’方式无偿获得全体股东50%股份”引发争议。华政团队对于郑百文重组的合理性及面临的法律空白进行了分析,并向立法机关提出了引入“破产重整”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推动了后续我国破产法的修改。

再如,为了建设一个“有进有退”的证券市场,充分实现资本市场的优胜劣汰功能,华政团队承担了有关“上市公司退市法律制度研究”课题,课题成果中提出的按照“主观标准”“客观标准”的区分进行分类监管,推行面值退市、市值退市等改革建议,在市场发展过程中陆续被监管部门所采纳,为我国资本市场构建起规则明确、措施到位的退市规则体系提供了理论支持。

2021年底,公司法全面修订草案公布,学校组织多场专门研讨并向国家提交了修改建议,相关教师受邀向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律委员会、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提供专家书面意见并得到采纳。

此外,虞伟庆等杰出校友捐赠并设立基金,成立华东政法大学虞伟庆金融法律研究院,支持母校发展而建立的智库项目,有助于华东政法大学加强金融法治专业人才的培养,推动金融法治建设。

上海证券报:结合国内外环境来看,中国资本市场法治建设还应从哪些方面进一步加强提高?

叶青:中国资本市场法治建设,一方面在于营造投资者友好型的资本市场法治生态环境。健康有序运行的资本市场,能够为投资者创造投资价值,是诚信企业的“加油站”,有助于营造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法制化、透明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

这也对完善投资者保护机制,弘扬公平诚信股权文化,法律风险的事先预见与防控、适当性管理制度的落地等方面提出要求,直接检验着良法善治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充分性。

未来资本市场法治建设的重点应落在执法层面,要着力提升证券执法司法能力和专业化水平,推动完善符合资本市场发展需要的证券执法体制机制。同时,要借鉴境外成熟市场法治建设经验,完善细化相关执法标准,加强对上市公司欺诈发行、信息披露违法案件的执法力度,进一步建立健全高效的执法机制,全面提升证券违法案件的行政执法效能。

要进一步规范上市公司治理,加强法律法规约束,推动建设运作合规、治理规范的上市公司队伍;完善资本市场中介机构的建设,强化各方责任义务,健全独立客观、勤勉履责的保障和激励机制;加强投资者保护力度,塑造投资者保护新格局。

当下需要重点研究群体性侵权案件中赔偿责任的实现问题。财务造假的上市公司一旦破产,投资者的损害赔偿请求权不能优先于其他普通债权受到清偿,这可能会消解诉讼机制创新的威力。

解决此问题的一种建议,是在企业破产法修订时提升投资者请求权的优先顺位;也可考虑修改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管理办法,明确投保基金在证券公司破产情形之外;或是在证券欺诈发行、虚假陈述以及其他违法行为发生时,向投资者予以偿付。

谈规划

与时俱进培养证券法律人

上海证券报: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华东政法大学将如何贯彻落实这一报告精神,推进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

叶青:新时期,学校对接法治中国建设,聚焦上海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进程,发挥不同学科专业优势和特长,建成更多具有全国和区域影响力的服务平台,推进社会服务能级提升。

学校将继续坚持“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坚持立德树人、德法兼修,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围绕人才培养的新使命、新理念、新体系、新模式和新标准,打造一流课程一流教材,丰富人才培养体系内涵,努力成为更高水平、更高质量、更具国际竞争力的法治人才和社会治理人才培养基地。

上海证券报:站在70周年的新起点上,华东政法大学未来将如何进一步培养更多资本市场法治人才?

叶青:为积极响应国家需求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需要,未来在培养资本市场法治人才方面,学校将聚焦于与时俱进地培养既有国际证券监管视野、又能理解我国证券市场特点的证券法律人才。

首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资本市场历来是违法犯罪的高发领域,从业人员思想道德水准的提高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学校将进一步推广课程思政,推进师生共同体建设,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把法治人才的理想信念、道德水平作为人才培养的基础和重点。

其次,贯彻“新文科”理念,持续深入推行“法律+金融”的复合型、研究型、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进一步的法金、法商复合型人才培养和学术科研模式改革,为资本市场输送符合现实需求的高端金融法律人才。

再其次,学校将始终主动对接国家发展战略,针对资本市场国际化需求,学校专门成立了涉外法治学院,并将和国金、经济法、商学院、知识产权等学院共同为培养复合型、研究型、国际化金融法律人才作出贡献。

最后,学校将充分利用全球资本市场人才再配置的机遇,大力吸引海外资本市场法治人才,进一步完善人才引进机制,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在现有基础上全面提升教师的国际化水平。

■历史沿革

华东政法大学成立于1952年。溯及前身,学校是在圣约翰大学旧址上,由原圣约翰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东吴大学、厦门大学、沪江大学、安徽大学等9所院校的法律系、政治系和社会系等合并组建成立的。

昨日芳华(1879年—1952年)

1879年圣约翰书院成立,1905年改名为圣约翰大学,是中国第一所现代高等教会学府、当时上海乃至全中国最优秀的大学之一。1952年在全国院系调整中,学校各系被拆分并入上海多所高校,其中政治系并入华东政法学院。

创设与初建阶段(1952年—1979年)

1952年6月,华东政法学院成立,是新中国创办的第一批高等政法院校。1958年并入上海社会科学院;1963年再次筹建,次年招生;1966年停止招生,1972年被撤销。1979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学校二次复校,为司法部管理的院校。

复校与进步阶段(1979年—2000年)

1979年9月,学校迎来了复校后的第一批学生。1981年、1998年,学校分别成为硕士、博士学位授予单位。1991年,学校在华东六省一市列入第一批招生院校,并逐步扩展到全国;1994年,成为上海市自主招生的八所试点院校之一;1995年,成为全国首批八所法律硕士专业学位试点单位之一,获批招收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次年,学校获准接受外国留学生攻读学士、硕士学位,同年获准招收港澳台地区学生。1996年,国际经济法学科成为司法部重点学科,是学校首个省部级重点学科。在巩固和发展法学学科的同时,学校增设了经济学、管理学、文学等学科。由此,学校建立了学士、硕士、博士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走上了多学科发展之路。

发展与跨越阶段(2000年—2014年)

2000年,在国家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学校由原司法部管理的院校改为教育部与上海市共建、以上海市管理为主的高校。2003年,学校建设松江新校区。2005年8月,学校主体搬迁至松江校区,并逐步将工作重心从外延发展转向内涵建设。2007年,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更名为华东政法大学,为上海市管理的高校。

创新与追求阶段(2014年之后)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学校立足“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战略高度,弘扬“以教学为中心、以教师为第一、以学生为根本”的办学传统,明确“开门办学、开放办学、创新办学”的发展理念,强化“教学立校、学术兴校、人才强校”的发展模式,构筑“法科一流、多科融合”的发展格局。全校师生团结奋进,努力把华东政法大学建设成为一所国际知名、国内领先,法科一流、多科融合、特色鲜明、创新发展,推动法治文明进步的一流政法大学。

华东政法大学研究生(华东政法大学研究生院)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考研培训网 » 华东政法大学研究生(华东政法大学研究生院)



赞 (0) 打赏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