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研究生专业(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研究生专业目录)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研究生专业,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研究生专业目录

今年,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在京招生1000人左右,是在京招生人数最多的外语类院校。在京招生本科专业共有33个,国家级和北京市一流本科专业占比近90%。其中,泰语专业为今年首次招生,该专业设在亚洲学院,是北二外重点扶持的非通用语种专业,服务于中泰人文交流和经贸合作。据悉,泰语专业重视国际化建设,学生均有机会申请中方、泰方奖学金项目出国交流学习。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北二外不断优化调整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形成了“实践育人”的特色办学模式,用人单位对北二外毕业生的总体满意度超过95%。

社会实践

每年300余支实践团队深入社会调研

去年暑假,来自北二外英语、高级翻译等专业的8名学生,组成寻遗“黑牡丹”社会实践团队,他们前往湖北宜昌,置身于中国民间艺术(版画)之乡,零距离感受非遗文化之美。

据实践团队负责人、2021级英语专业学生汪子悦介绍,当地的夷陵版画是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融汇巴楚文化,被称为飘香山野的“黑牡丹”。实践团队走进夷陵版画陈列馆和宜昌市非物质文化保护中心,在与非遗传承人的交流中,深入了解夷陵版画的创作工艺、历史渊源及发展现状。他们为夷陵版画设计了IP形象“夷小丹”,研发文创产品,并通过中英双语宣传视频的形式讲述夷陵版画与乡村振兴的故事,助力夷陵版画的传承与发展。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北二外于2022年6月启动“融知行动”暑期社会实践活动,2402名学生组成361支实践团队,分赴北京、山东、四川、江苏、福建、新疆等全国20余个省市开展调研。在他们当中,有的团队侧重于“乡村振兴”,前往北京平谷了解当地旅游业和种植业的发展情况,在实地考察中了解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巨大成就;有的团队聚焦“讲好中国故事”,与外国留学生共同走进颐和园,在古建彩画修复非遗传承人的指引下观赏彩画,感受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还有的团队践行“民族团结”,来自不同民族的六位成员共同前往新疆喀什,采访当地十余名时代楷模,对民族团结进步有了更深刻理解。

活动历经三个月的社会实践,最终形成了300余份实践调研报告。有两支团队获得北京市优秀社会实践团队;两人获得北京市社会实践先进个人;一支团队获得首都高校师生服务“乡村振兴”行动计划三等奖。

据悉,北二外校团委于2013年6月启动实践育人协同创新计划。每年组织300余支实践队,2000余名学生参与,通过社会调查、公益活动、科研创新等活动,把理论知识转化为服务社会,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近三年,组织8000多名学生、1200多支实践团队开展暑期社会实践,荣获22项市级表彰和两项全国优秀荣誉称号。北二外与团市委、团区委、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联动合作,建立了十余个功能明确、特色鲜明的实习实践基地。

志愿服务

在国家重大外事活动中展现北二外风采

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期间,北二外600余名师生身穿“志愿蓝”服装,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在会场上用英语、法语、俄语、德语等14种语言提供志愿服务。

在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当天,北二外志愿者郭戎荣陪同法国代表团成员前往国家体育场“鸟巢”参加开幕式。班车行驶在依山而建的京藏高速上,沿途居庸关长城尽收眼底。看着法国代表团成员纷纷拍照,郭戎荣用法语讲述了居庸关长城的故事,同时还向大家介绍了沿途经过的玲珑塔、“鸟巢”等“双奥”景观,讲述北京“双奥”之城的蝶变跃迁。他说,“作为一名冬奥志愿者,我要尽力做好志愿服务工作,同时在服务过程中展现中国的文化之美和文化自信,用多语种讲好中国故事”。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近十年来,北二外累计派出志愿者5万余人次,活跃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亚洲文明对话大会、联合国交通大会等一场场国际性、高规格的志愿服务中。

北二外自2017年挂牌成立北京国际志愿服务基地以来,不断提升服务首都志愿事业贡献力,服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志愿服务工作及国际交流合作,培育具有使命担当意识的青年人才。截至目前,基地共承接志愿服务项目115个,参与志愿服务保障工作的志愿者总计9830人次,服务时长36万多小时。

经过长期积累和探索,目前,北二外已经将志愿服务融入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了一整套服务国家和首都重要赛事与重大外事外交活动的志愿服务工作机制,他们的青春之光闪耀在祖国需要的地方,让“志愿蓝”更好地成为“中国红”,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体现了学校“传承红色基因、培养时代新人”育人工程的生动实践。

实习实践

参与竞赛、深入企业促进“学用结合”

提起全国大学生红色旅游创意策划大赛,在业内的名气可是响当当的,迄今已连续举办了12届,是国内规模最大的红色旅游专业赛事。这项赛事正是由北二外率先发起创办的。

十余年来,大赛带领大学生先后走进陕西铜川、河南兰考、贵州遵义、四川南充、福建长汀、安徽金寨、福建南平等一批革命老区,设计旅游路线、开发文创产品、制作微视频及微漫画等“红色旅游方案”,这些成果都将应用于当地红色旅游宣传推广,引导青年学生用专业知识、创新成果为当地经济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旅游管理是北二外的王牌特色专业,为中国旅游业培养了大量高水平人才。多年来,北二外立足“学用结合、注重实践”的办学特色,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各级各类学科竞赛,以赛促学、以学促能。除了创办红色旅游专业赛事,北二外还组织学生积极参加中国大学生英语辩论赛、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等,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仅2022年,北二外获得各类奖项、荣誉的学生达到7100人次,其中880人次获得地市级以上学科及文体竞赛奖励。在各类“双创”大赛中,共获市级以上奖项22个,其中国家级奖项7个,市级奖项15个。在2022年中国大学生英语辩论赛中,北二外学生斩获全国一等奖;在第十五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中,北二外三组学生作品荣获国赛二等奖。

此外,北二外不断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打造一批实践育人示范基地。今年4月,北二外与北辰集团合力打造的“北二外—北辰实验班”正式开班,来自会展、酒店管理和旅游管理三个专业的32名本科生入选实验班,成为首批学员。学生们走进国家会议中心,通过现场授课的方式,实地学习掌握大型活动组织管理流程。今后,“北二外—北辰实验班”将推广到全校,鼓励校内其他专业学生参与,提供实训机会,拓宽实习、实践、就业渠道。

北二外还与香山革命纪念馆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共建红色外语讲解员队伍,组建香山革命纪念馆外语讲解师生志愿者团队。同时,双方共建“红培工程”实践教育基地,北二外组织中外师生、专家学者赴基地参观调研,并发挥智库优势开展相关课题研究。双方通过资源共享、互助共建等,更好传承红色基因,提升红色文化国际传播能力。

现场

校园里有间“珐琅工坊”

创作中讲好“中国故事”

6月9日,北青报记者来到北二外求是楼,位于10层的珐琅工坊里,同学们正围坐在桌前,设计着自己的珐琅作品。桌面上,烧制珐琅的炉子散发着火红的光,打开便有一阵热浪袭来;教室音响里放着悠然低沉的古琴乐……通过教室里的大窗户,可以看到操场上的行人和远处的蓝天,晴朗的日子里,阳光会透过玻璃洒在摆满珐琅作品的展示柜上,炫彩夺目。

“让没有学过艺术的同学走近艺术。”基于这样的初心,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杨柳老师入职北二外后,便申请了教学实践基地的建设项目,着手建造属于北二外的珐琅工坊。自2017年秋季学期开始,珐琅艺术设计实践教学基地落成开放,身为北二外团委艺术教研室副教授的杨柳,担任起主讲教师,讲授珐琅艺术实践类选修课程,全校各个专业的学生均可报名选课。

“珐琅技艺可以简单理解为在铜板上作画。”杨柳介绍说,学生们需要先设计好图案,然后用镊子将铜丝弯折成需要的图案,这一步称为“掐丝”。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用胶定型。随后,挑选釉料和配色,进行烧制。一个成功的作品往往要经过反复试验和烧制才能完成。

今年5月,母亲节前夕,杨柳让同学们给自己的父母设计一件礼物。2019级欧洲语学院捷克语专业学生冯子依听到后,脑子里首先浮现出的一句话是“父爱如山,母爱如水”,于是,她决定给妈妈设计一个既有山又有水的珐琅作品。“我开始在网上寻找一些著名的山水图,比如董源的《夏山图》、王蒙的《青卞隐居图》、倪云林的《渔庄秋霁图》等。我从中汲取一些山的画法,并将其用到了自己的设计中,最后制成了一枚像徽章一样的珐琅作品,妈妈收到后非常开心,爱不释手。”

杨柳说,对于很多学生而言,珐琅最开始只是一门制作工艺,收获更多的是完成作品后的成就感,但后来,学生们会慢慢发现,可以用珐琅来表达很多东西,成为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其实,每一个工匠都是很有热情的,没有热情根本就不会做他手上的工作。他们仔细琢磨自己的产品,精益求精、追求创新,这正是‘工匠精神’的具体体现。”

珐琅工艺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杨柳眼中,开展珐琅艺术实践课程,本质上是教师在向学生们传达“我们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承载者和传播者”、“每个人都可以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的理念,在创作中讲好“中国故事”,培养学生的“中国心”。

经过理论教学和艺术实践,部分学生对珐琅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通过参与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调研等形式,走访珐琅工艺企业、记录传统工艺的发展现状、思考“如何将传统工艺融入现代生活”等议题。这些田野考察,使学生自发深入传统工艺行业,收集第一手资料,形成自己的观点,从而培养了他们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

北二外的特色学科包括外语和旅游两大专业,所培养的学生不仅仅是中国优秀文化的继承者,更是文化交流与传播的弘扬者。在实践中,一些学生以拍摄工艺视频、撰写双语报告等形式,对外传播中国优秀传统工艺文化。

例如,2018年,北二外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前往北京珐琅厂进行调研,运用所学专业和珐琅相关知识,助力传统工艺企业的对外传播。也有阿语专业学生开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香云纱染整技艺相关调研,他们主动联系广东佛山香云纱企业,利用自身语言优势,为香云纱产品出口阿拉伯地区贡献自己的力量。

截至2023年春季学期,珐琅工坊共开设珐琅艺术实践类课程12次,选课学生300余人;依托珐琅艺术设计课,开展艺术家进课堂活动10人次,参与学生超过1000人。本版文/本报记者王斌

对话

“实践育人”让学生收获哪些核心竞争力?

对话人:北二外党委学生工作部干部董俊霞

北青报:在北二外“实践育人”特色办学模式引领下,您认为,北二外学子获得了哪些核心竞争力?

董俊霞:北二外毕业生符合用人单位对“复合型人才”的职业能力要求。学校每学年开设800余门跨专业复合课程,2022届毕业生中,有570名毕业生毕业时获得辅修或二学位课程学习证明;在今年的毕业生中,近六成非英语类专业通过英语专四考试,基本达到英语专业本科生外语水平。

通过在校期间的“非外语专业+英语双学位+小语辅修”、“外语专业+非外语专业双学位+小语辅修”的复合复语培养,走出校门走入职场的北二外毕业生基本都具备了用人单位对复合型人才的职业能力要求。

同时,北二外毕业生实习实践经验丰富,能够较快较好地适应用人单位的岗位要求。每位北二外毕业生在校期间至少需要获得20学分的第二课堂实践学分。在2022届毕业生中,近七成毕业生有校外长期实习工作经验,近四成毕业生有两个以上实习经验。丰富的校内校外实习实践经历,促使北二外毕业生的职业能力素养达成情况整体较好。

此外,北二外毕业生拥有开阔的国际视野,广受用人单位好评。学校与40多个国家、地区的170余所高校和教育机构建立交流合作,年均赴外留学学生500余人。在校期间,北二外毕业生有很多机会参与国家或首都重大外事外交志愿服务活动。这些学生志愿实践活动,使北二外学生语言实践能力强、国际视野开阔,深受大型企事业单位重视和青睐。

北青报:一年一度的就业季已经来临,北二外如何通过做实做细就业指导服务,进一步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董俊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优化就业育人课程。2020年,学校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将学生必修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时从17课时增加至34课时,面向大一、大三学生分两个学期开设,并持续优化课程教学内容。这套课程于2022年入选北京高校就业创业金课。

二是丰富就业育人实践。学校积极整合校内外资源,打造“职”引未来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系列品牌活动,依托就业工作坊、就业大讲堂、就业微讲座等实践载体,加强就业价值引领,丰富就业指导服务。

三是提升就业育人实效。2020年4月,“翔宇”学生职业发展咨询室成立,校内18名专业咨询师团队面向全校学生开展“一对一”职业咨询,指导制作个人简历等。

北青报:用人单位对北二外毕业生的满意度如何?

董俊霞:根据对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后期调研结果显示,我校毕业生工作离职率低,有较高的就业稳定性和较大的发展后劲。根据第三方北京市高校就业指导中心调研发现,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总体满意度为95.92%,对所招聘的我校毕业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满意度为93.87%。

供图/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发布于:北京市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研究生专业(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研究生专业目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考研培训网 »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研究生专业(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研究生专业目录)



赞 (0) 打赏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