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研究生院(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研究生院官网)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研究生院,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研究生院官网

齐鲁网·闪电新闻5月11日讯针对农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土壤污染治理修复难题,在国际上首创“农林废弃物快速热解创制腐植酸环境材料及技术”,率先在农业大省山东应用,被国家农业农村部推广到27个省市,成果获得2020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这个以田原宇教授为负责人,为生态文明和乡村振兴作出积极贡献的科研团队,来自没有农业学科而是以石油石化特色而闻名全国的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看似不可思议的背后,是该校强化学科交叉融合和集成创新的探索,也是该校发挥大学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重要结合点作用,扎根齐鲁大地,积极融入山东、服务山东、贡献山东的一个缩影。

“服务山东就是服务国家”

建校70年以来,学校弘扬“家国同心、艰苦奋斗、惟真惟实、追求卓越”的精神,谱写了教育报国的辉煌篇章。1969年学校从北京迁到山东,在鲁办学的54年中,学校的发展一直得到了山东的大力支持,从迁校建校的倾力相助,到改革发展的政策和资源支持,是山东这片热土滋养着学校不断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作为山东的教育资源和创新资源,学校也坚持在面向全国服务的同时,积极参与和服务山东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学校校长郝芳表示,“服务山东就是服务国家,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作为驻鲁高校,服务山东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2017年,学校开启“双一流”建设伊始,确定了“党建统领、改革先行、优化布局、合作发展”的发展路径,将“合作发展”作为推进“双一流”建设,提升学校服务能力和办学实力的有效路径,强化与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和国际机构的全方位合作,特别是深化与产业的对接,提升社会服务贡献度。2020年,学校制定《服务山东行动计划》,立足学校优势特色,规划了新时代服务山东工作的原则、模式、路径和内容。2022年10月,学校第十二次党代会明确将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的“双轮驱动”战略确立为重大发展战略。成立了由党委书记、校长担任双主任的服务山东工作委员会,设置正处级专门机构——服务山东办公室,全面加强服务山东工作的统筹协调。通过强化战略引领和顶格推进,构建了办学职能全覆盖“横向到边”,学校、部门、学院、系所一体化“纵向到底”的服务山东工作格局。

学校以学科为统领,以一流学科建设与产业协同联动为牵引,努力实现学科专业与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相互匹配、相互促进。2017年以来,按照“强化、拓展、提升”学科建设思路,强化发展石油石化等特色优势学科,拓展新能源、新材料、海洋、信息等学科,着力提升通用基础学科。在学科供给侧,紧密对接山东省“十强产业”动能转换需求,发挥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2个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的融合、引领、辐射作用,做强特色学科群,提升服务支撑产业的能力。针对信息技术、高端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现代海洋和高端化工等“十强产业”急需领域,优化学科布局,加强学科交叉融合,增设了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9个交叉学科博士点、4个工程博士专业授权类别、10个硕士点、10个本科专业。建设了油气勘探开发、高端化工与新能源新材料、能源装备与智能制造、人工智能与海洋信息技术、理学基础和人文社会科学等六大学科群。田原宇教授取得的农林领域国家级成果正是得益于化工、材料、机械、环境等多学科交叉和集群融合创新。学校推进学科、学位点、专业一体化建设,有效打通学科群到产业群、专业链到产业链的通道,在引领和服务产业创新中,支撑了区域经济发展,锻炼了一支视野开阔、业务精湛,能顶天立地的人才队伍,为学校高水平学科建设积蓄了力量,为山东省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持续的学科支撑和动力支持。

产教融合培育实用人才

当前,山东正处在爬坡过坎的关键期、动能转换的胶着期,比任何时候都更依靠人才驱动,特别是山东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加力提速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先进制造业强省建设,需要高质量的人才支撑。

响应这种需求,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服务国家、区域、行业需求及学生全面成长需要作为人才培养的出发点,构建本硕博相衔接、文体素质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相平衡、多学科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的时代新人。学校结合区域特色开展省情教育和就业服务,让更多学生了解山东、热爱山东并能留在山东、建设山东。近五年,有8977名毕业生留鲁就业创业,占签约就业毕业生总数50%以上,特别是学校培养的高层次人才留鲁规模每年上一个新台阶,2022年留鲁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突破1000人。学校还将通过继续扩大研究生培养规模,提升研究生教育层次,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质赋能,规划研究生培养规模在“十四五”末将达到12000人,比“十三五”增长近60%。

学校工科特色突出,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是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优良传统。新时期,学校不断深化学科融合、科教融合、产教融合育人模式改革,围绕产业急需、“卡脖子”技术攻关、产业链薄弱环节等,采用校企共建、订单式培养、重大项目育人等模式,推动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契合,培养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青年科技人才和卓越工程师。注重建设社会和高校联合人才培养机制,与山东能源集团共建新能源学院,联合青岛市政府及东软集团、海信集团等知名企业共建青岛软件学院。与山东京博控股、万华化学、烟台杰瑞、中石化经纬等领军企业合作建设的高端化工与能源材料、高端油气装备智能制造、智能感知与仪器装备等3个产业学院入选山东省现代产业学院。依托这样的校企联合育人体,组建校企“双师型”师资队伍,按照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强化“产学研用”培养体系设计,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真正让论文写在大地上、让人才成长于实践中。

学校每年签约毕业生中约30%选择“制造业”就业,约10%选择“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就业,在绿色化工、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智慧海洋等山东省“十强产业”领域,遍布着学校毕业生的身影,更有一大批的校友成长为行业的领军人物,为山东省纵深推进新旧动能转换,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今年1月,学校收到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感谢信,对学校多年来向山东输送大量优秀人才,为山东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给予充分肯定。

科研创新服务实体经济

党的二十大报告围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国务院关于支持山东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山东作为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北方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支点作用。

省人大常委会委员、学校党委书记王勇表示,“作为一所工科特色鲜明的国家‘双一流’重点建设高校,服务区域实体经济发展,是学校的职责所系、价值所在。”

学校加强有组织科研,科技创新实现建制化、成体系服务国家和区域战略需求。学校发挥学科基础雄厚、科技人才集中、创新要素集聚的独特优势,通过科研组织方式的改革,有效集聚创新资源,构建“方向聚焦—团队攻关—平台支撑—成果产出”的机制,提升承担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重大科研任务的能力,产出区域急需的科技创新成果。2021年以来,为400余家山东省企事业单位提供了科技服务,签订各类技术合同1066项,合同经费近4亿元,服务范围覆盖了全省16个地市。如在高端化工领域,规模居全国之首的山东地炼产业面临动能转换的紧迫需求,学校针对性地组织科研攻关,形成了劣质重油高效轻质化技术、催化裂解多产丙烯技术、新型丙烷脱氢技术等系列关键技术,其中,肖家治教授团队研发的“提高轻油收率的深度延迟焦化技术”成功实现了劣质重油的高效绿色转化,已在山东15家地炼企业推广应用,为地炼行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技术支撑,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海洋领域,2022年以孙金声院士为负责人,牵头承担了中国工程院院地合作重大咨询项目“山东省海上多能互补分布式能源利用”,项目将给出山东省海上能源分布式开发的路线图,并将以山东半岛为代表,为我国海上能源分布式开发提供政策建议。在新能源新材料领域,2022年以蒋文春教授为负责人,牵头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氢能技术”重点专项“千瓦级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发电系统及高可靠性电堆关键技术”项目,该项目与济南大学等省内外院校及企业合作,项目成果形成批量生产后可显著降低电堆生产和系统运行成本,为山东“氢进万家”和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学校依托国家大学科技园、技术转移中心、新型研发机构等各类平台,建立全链条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促进科技成果的成熟化、集成化和产业化;鼓励教师参与企业技术攻关,增设技术转移型岗位,完善教师兼职创新创业政策;完善成果转移转化激励机制,修订《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管理办法》,提高成果完成人团队所获奖励比例,以职务科技成果转让或许可的,学校给予发明团队90%的现金奖励,职务科技成果作价入股的,学校给予发明团队80%的股权奖励。近五年,学校签订技术转让合同158项,经费5548万元,同比分别增长5倍和4.4倍。学校首批入选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学校技术转移中心在山东省级技术转移服务机构绩效评价中,以排名第一的成绩获评优秀等级。柴永明教授团队历经15年技术攻关自主研发的“异佛尔酮及其催化加氢技术”实现工业应用转化,与山东风扬科技有限公司签署总额1300万元的技术转让合同。李伟教授团队研发的“一种深海智能存储交流电磁场检测系统及缺陷判定方法”,解决了水下结构缺陷精准检测技术难题,作为与山东济宁鲁科检测器材有限公司合作的发明专利实施许可转化项目,合同金额500万元,入选驻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典型项目。孙宝江教授团队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的科技成果作价入股创立高新技术企业深钻科技(青岛)有限公司,吸引社会投资1500万元。商业化是检验创新成果的一个重要标准,学校利用核心技术与研究成果解决了企业的实际问题,将创新资源有效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当前,学校正在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推动全校党员干部在主题教育中感悟思想伟力、凝聚奋进力量,按照党的二十大“三位一体”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的战略安排,瞄准中国特色能源领域世界一流大学的奋斗目标,以新一轮省部共建为契机,更加积极融入山东、服务山东,为中国式现代化“山东实践”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闪电新闻记者 葛一凡 通讯员 李贞刚 杨 政 王大勇 报道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研究生院(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研究生院官网)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考研培训网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研究生院(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研究生院官网)



赞 (0) 打赏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