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考研(上海交通大学考研专业目录)



上海交通大学考研,上海交通大学考研专业目录

据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消息,中国工程院院士、电磁场理论和天线设计专家陈敬熊,因病医治无效,于2022年3月1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1岁。

陈敬熊,1921年10月出生于浙江省镇海县,中学念书时,抗日战争的炮火让陈敬熊愤懑不已,为国忧心,他深深感受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并树立了工程报国的理想。

1943年,陈敬熊考入了上海大同大学电机系。1948年,陈敬熊报考交通大学研究生,在众多考生中脱颖而出,以微积分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交通大学电信研究所,这是我国最早电类研究生教育的研究所,也是新中国成立前培养工学硕士最多的机构。

在交通大学的两年里,陈敬熊按照培养方案完成了课程学习,在导师张钟俊教授和指导老师陈季丹教授的指导下完成了毕业论文《有空隙的圆锥振子天线》(Biconical Antemna With Gap)并于1950年毕业。1950年6月从国立交通大学(今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电信研究生毕业。


1949年4月,陈敬熊读研究生时在交通大学与同学合影(前排左一为陈敬熊)

交通大学读研究生期间,他亲身体会到国民党当局穷凶极恶、贪污腐化,亲眼看到中国共产党的干部作风正派、艰苦朴素,对新中国充满了憧憬。那时陈敬熊便立下志向:将自己的所学所知和青春年华奉献给新中国的建设事业,为祖国的科技事业发展奋斗终生。

1954年,陈敬熊第一次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其中写道:“要想中国富强起来,一定要有发达的科学技术为前提……”

1957年,由于发展的需要,中央决定成立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二分院——导弹控制系统研究分院。陈敬熊服从组织安排,调入二分院工作,从此踏入了航天之路,成为了中国第一代航天人。

当时,陈敬熊已是电信科学研究所可以挑大梁、独当一面的专家,他在一份思想总结中写道:

“到北京后看到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以及当时一起工作的一些党员同志的优良作风深受感染。他们勤勤恳恳地工作,毫不计较个人得失,吃苦在前,享乐在后……自己与他们比较,确实相形见绌,大大落后了,我觉得要赶上去才好。”

刚刚进入航天领域,陈敬熊便迎来了一项重大的工程——研究“1059”导弹天线,这是以苏联“P-2”导弹为原型、结合国内实际仿制的第一代国产导弹,而陈敬熊研制的导弹天线,是导弹的“眼睛”和“指挥棒”。

天线设计中的数学计算一直是个难点,尤其在短波天线领域,在选择设计方法时,一般都先采用数学近似计算,得到与实际情况较接近的方法,然后再在工作中进行试验。这种方法不仅工作量大,而且难以找到最优方案。

研制初期,苏联派专家来中国进行指导,然而1960年中苏关系破裂,苏联专家纷纷离开,如此危难之际,陈敬熊迎难而上继续研究,精益的数学思维让他想出一个办法,从基本模型出发推导出一个合理、有效的计算方法。这种计算方法不仅可以摆脱传统方法,而且可以加快设计过程,提高天线精度,这一概念便是他提出的Maxwell方程直接求解法。这个开创性的算法极大简化金属圆锥体、圆柱体、抛物柱体等设计计算公式的推导,打破了苏方专家关于天线设计的理论限定,成功解决了导弹天线研制中的关键问题,成为新中国科技工作者自主创新的典范之一。

那年11月,“1059”导弹成功在中国大地上发射,这枚被研制人员称为“争气弹”的导弹,是我国自己制造的第一枚导弹,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东风一号”。

在研制“1059”导弹的同时,国家还开展了另一项代号为“543”的导弹仿制工作。

当时,美国和国民党军队频频利用高空侦察机入侵中国大陆领空,给我们造成了很大的压迫和危机,毛主席为此整夜睡不着觉。“543”导弹就是国产红旗一号防空导弹,研制成功,就能攻破他们的入侵。

在“543”(后称为“红旗一号”)制导站研制出现天线系统误差问题时,钱学森第一时间找到了陈敬熊。他很清楚,要解决“543”天线系统误差问题离不开数学推算,在数学方面造诣精深的陈敬熊无疑是最佳人选。钱学森指派陈敬熊负责遴选技术人员,解决这个问题。

陈敬熊带领攻关小组历经半年时间,经过深入的理论分析和上百次试验,找到天线产生误差原因。

终于在1966年1月的一天夜里,关键问题解决了。生产出来的24部配套“543”导弹的天线性能超越苏联同型号天线。陈敬熊攻关小组在这次制导站天线设计中取得的创新性成果被沿用到“红旗二号”导弹和“红旗二号甲”导弹天线的生产之中,前者于1967年6月27日首次击落“U-2”飞机,担起了保卫祖国领空的神圣职责。

1978年,我国恢复研究生教育制度,陈敬熊认为航天雷达事业的发展需要一批受过研究生教育的高素质人才。

1982年,他率先在二十三所招收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以及信号、电路与系统专业硕士研究生,并亲自负责招生录取工作。他先后在北大、清华、北航等高校执教,为航天事业的发展播撒科技星火。

在为北航讲授“电磁波理论”时,因为是一门全新的课程,没有现成的教材可用,陈敬熊动手编写了《电磁波理论》,分享自己多年电磁场微波理论研究的心得。

陈敬熊是我国第一代航天人,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起,一直从事电磁波地面波传播、电磁场理论、天线与微波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他结合工程实践提出了麦克斯韦尔方程的直接解法理论,解决了大量微波技术和天线工程中的理论问题,为我国国防通信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是我国制导雷达天线设计早期开拓代表人物之一。

被评为“北京市科学技术先进工作者”、航空航天部“有突出贡献专家”“优秀研究生导师”,被授予中国航天事业50年“杰出贡献奖”,获颁“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

曾为我国第一枚国产地地导弹研制导弹天线,让“1059”导弹成为“有的之矢”;带头攻克了我国第一枚地空导弹“543”制导站的研制难题,该制导站应用在红旗一号、红旗二号、红旗二号甲武器系统,承担起新中国成立初期保卫祖国领空的神圣职责;在我国空天防御系统研制起步期承担起“101”雷达、“102”雷达、“715”雷达的研制任务,取得了一批重要研究成果,相控阵雷达等多项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

陈敬熊曾担任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科技委顾问,航天工业总公司第二研究院研究员,航天工业总公司第二研究院23所副所长,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21年10月16日陈敬熊迎来的100岁生日之际。上海交大自动化系庞溟舟老师行专程赴京祝贺陈敬熊学长百岁寿辰,为他献上来自母校母系全体师生的贺信和礼物。

此前三天,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举行“弘扬航天精神 传承奋斗品格”陈敬熊院士科学人生座谈会。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杨振斌和校长林忠钦专门致送贺信祝寿,原副校长、未来媒体网络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张文军教授代表学校赴京参加座谈会,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校友总会办公室、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有关同志参加座谈。航天科技集团张履谦院士及中国工程院、北京大学等单位领导和代表,14家媒体记者参加座谈。

张文军在致辞中代表上海交通大学全体师生医护员工和广大校友为陈敬熊院士送上最美好的祝愿。他表示,陈敬熊院士与党同庚,与党同心,一生致力于祖国科学事业,为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是近40万交大校友学习和敬仰的楷模。母校师生和校友将以陈敬熊学长为榜样,继承和发扬“饮水思源 爱国荣校”的光荣校训,为祖国发展建设贡献交大人的力量!

公开资料显示,陈敬熊生前与上海交大互动频繁 。2011年,陈敬熊获得上海交通大学“杰出校友卓越贡献奖”。陈敬熊90岁生日之际,校领导赴京看望陈敬熊学长,并送上母校的祝福。

2015年2月,上海交大校领导看望陈敬熊院士时,他曾表示母校精心的培养给他一生的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是他人生的宝贵财富。(完)

来源: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人民网等

(完)

END

先生千古,一路走好!

刊名题签:沈墨

教育·新知·观念现代化

上海交通大学考研(上海交通大学考研专业目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考研培训网 » 上海交通大学考研(上海交通大学考研专业目录)



赞 (0) 打赏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