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政法大学研究生院(西南政法大学研究生院官网)



西南政法大学研究生院,西南政法大学研究生院官网

在很多青年人眼中,可能会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看作是一门深奥、晦涩难懂的学问,不敢去触碰而存在畏难心理。但对西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2020级研究生张志正来说,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他的“本职工作”,更是新时代青年必须做好的一项工作。“作为一名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的研究生,把理论学好远远不够,因为思想引领既是专业所在更是责任所系。”张志正认为,因此要学习宣传贯彻好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在理论上“悟透”、在实践中“躬行”,真正把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播撒到广大青年的心田,让理想信念的旗帜高高飘扬。

团委工作给了他启迪 锚定目标确定考研方向

今年25岁的张志正出生于河南安阳,2016年考入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学习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其实这并不是我的第一志愿,起初觉得这个专业与自己的生活离得挺远的。”

本科入校后,张志正积极参与到学校、学院的新闻宣传活动中,慢慢他发现新闻这个专业挺有意思。大二时,他立下了目标,一定要考研,可学什么专业,没有很明确的方向。

也是从那时起,在校团委做兼职团干部的张志正又接触到了另外一项工作——青年思想引领。当时他负责学校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两块工作。“我们学校一年有400多个团队申报暑期社会实践项目,如何帮助团队找准实践活动方向是很重要的问题。”张志正说,比如理论宣讲普及团,不能单纯地出去发发传单,而是应结合党的创新理论进行宣讲,同时还要创新宣讲内容和形式。

在这个过程中,张志正发现原来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仅是课本上的学问,更应该是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

“新闻专业的系统学习让我学会了如何进行宣传,但是宣传什么内容?如何让传播的内容走进青年人心中?是我必须明确的目标。”张志正讲道。

有一次参加学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学习班时,张志正读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论述,其中谈到:“马克思主义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创造”“不仅深刻改变了世界,也深刻改变了中国”。为什么伟大?怎么改变?这些问题勾起了他的求知欲,也让他萌生了进一步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想法。

彼时,张志正用自己并不专业的理解去学习理论性很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经过一段时间的细心探索与小心求证,他惊喜地发现:“这不正是我要寻找的答案吗?”于是,在大三的时候,张志正坚定地选择跨专业备考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

2019年一年,张志正都在努力备考研究生,2020年,他以专业第二名的成绩被西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录取。他说,很感谢本科那几年的经历,让自己有了成长,锚定了目标,一心只想考这个专业,也希望能结合本科专业所长,更好地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

用“小切口”增强说服力 一字一句研读经典

2020年9月,张志正进入西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攻读研究生学位。进校后,他一边学习专业知识,一边训练自己的舞台宣讲技巧,同时加入了学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学生讲习所。2021年,得知大学生讲习所党史宣讲团在招募人选,张志正内心很激动,第一时间申请加入。也是从那时起,他心中致力于投身思想引领工作的火苗越燃越旺。

进入党史宣讲团后,随之而来的就是压力。在宣讲中,怎样把伟大的理论讲得通俗易懂,是张志正一直思考的问题。在求助了学院老师后,他认为首先要认真学习理论知识,在理论知识中获取灵感来源,用理论的“小切口”增强宣讲的说服力,于是他在导师的指导下一字一句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我们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课堂干货满满,导师让我们一字一句阅读并分析阐释,压力真的特别大。”张志正回忆道,有一次读书会他作为领学人要分析《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其文本很短,但里面蕴含的思想十分丰富。

于是,他从费尔巴哈是谁、其思想有哪些、其所在的时代及当时德国古典哲学家们的理论有哪些等等着手研究,通过了解前因后果,同时用倒序的方式厘清逻辑线条,再针对每一个阶段的理论进行学习,足足准备了一个月。

随后,在读书会上张志正带领同学们一字一句读原文,然后截取文本中的关键词进行分析,最后导师点评。这样的形式帮助他理解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也增强了宣讲的理论功底。通过阅读原著,张志正越发觉得要努力把万卷书“读薄”:“因为书读得越深入,就越能深切感受到真理的力量。”

“当然,做好宣讲不光只有理论知识,还得一事一问开展社会调研,努力把万里路‘走实’。”张志正告诉记者,路走得越实在,就越能灵活运用战疫情、战复工、战脱贫、战洪水等伟大成就来宣讲党的创新理论。切口也不一定要多么“高大上”,与青年的实际结合得越紧,离青年的学习生活越近,就越有说服力、穿透力。

用“小心思”加强感染力 让红色信仰深入人心

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张志正给自己定了一个宣讲题目《从红色血脉中走来》。

为什么是这个主题?张志正谈到,自己的家乡有红旗渠精神,从小就听长辈们讲红旗渠的故事,本科学习也在河南,焦裕禄精神、愚公移山精神等增添了自己内心对红色文化的信仰,读研究生又来到了红岩精神的发源地重庆,参观红岩革命纪念馆时被革命先辈们的红色信仰所感染,因此确定了这个宣讲题目。

为了让宣讲既准确又生动,张志正在内容和形式上动了不少“小心思”。宣讲一开始,他会首先展示几组史料图片,通过互动提问把同学们的兴趣调动起来,引发了他们“为什么要学习党史”的思考。

宣讲过程中,他会播放电视剧《觉醒年代》陈延年、陈乔年满身伤痕面带微笑,从容走向刑场的经典片段,同学们热泪盈眶深受感动。然后,他结合自己参观红岩革命纪念馆时拍摄的短视频,以讲解员的身份讲述红岩家书的信仰力量,引发同学们的强烈共鸣。宣讲结束前,在情绪的自然感染下,同学们伴着背景音乐一起合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将氛围推向高潮。

张志正说,去年4月去梁平的一个村里为几十位老党员宣讲,大家热情高涨,积极参与互动环节,真心感受到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的深厚情感。还有一次进中学为初中学生宣讲,同学们热情满满,更令他意想不到的是当他说出“如果奇迹有颜色”这句话后,大家都能齐声地回答“那一定是中国红”。他说,那天不仅坚定了要继续从事理论宣讲的决心与信心,也让自己有了一点点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就感。

以青年“同伴”的角色“伴行伴讲” 增加青年受众群体

面对身边价值观多元的“00后”“Z世代”同学,张志正主动打破常规宣讲方式,以青年“同伴”的角色“伴行伴讲”,宿舍、食堂、操场成为了他移动的“微讲堂”,电影、歌曲、表情包成为了互动的“小道具”。

有的同学说“原来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仅有道理、也还有意思、更加有用处”,有的同学认为“用看得见的图像、听得到的声音把抽象的理论讲得有滋有味、有情有义”,有的同学说“学习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后我有了自己的信仰”……

仅去年一年,张志正和大学生讲习所的小伙伴们就深入学校、社区、青少年宫、“青少年之家”等开展了150余场党史宣讲活动,他的听众从最初的几个人增长到了现在的几千人。

“我们要在内心中充满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热爱,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把万卷书读薄,把万里路走实。”张志正告诉记者,目前他正积极努力开拓形式,用快板、小话剧、音诗画等方式来宣讲党的创新理论,未来也将投身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领广大青年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坚定地朝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不懈奋斗。

西南政法大学研究生院(西南政法大学研究生院官网)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考研培训网 » 西南政法大学研究生院(西南政法大学研究生院官网)



赞 (0) 打赏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