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学院考研(中国美术学院考研科目)



中国美术学院考研,中国美术学院考研科目

各位老师,各位校友,亲爱的同学们,家长们:

今年的毕业展非常精彩,同学们的创作充满活力。在遍布杭城的5万多平方米的展示空间里,一共展示了3500余件毕业作品,获得了二百余家主流媒体的报道,海外传播覆盖45个国家、74万人次;截止昨天为止,全网各平台突破5.68亿阅读量,在疫情防控的情况下,线下观展人数超过15万人。这在世界范围内,都是令人惊叹的,都是值得自豪的。这次毕业展既是同学们毕业作品的展示,也是我们学校一次大规模的美育行动,既赢得了全社会的关注和广泛赞誉,更展示出了国美的能量。现在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祝贺你们,也让我们感谢为你们的成长付出心血的所有的老师们!

这几年,我们的毕业展走出校园,在杭州最好的公共展览空间面向全社会展出,就是希望每一位国美毕业生都能够把自己当成一位独立的艺术家、设计师、建筑师和导演。毕业展是你们步入社会的第一步,也应该成为你独立迈进专业领域的第一步。你们此刻所赢得的赞扬与喝彩将成为前行的动力,今后,你们将接着这一步坚定、独立地走下去,成就各自精彩的人生。

同学们,在学院里,你们的身份是“学生”。“学”之本义为觉悟,以觉悟所未知,学这个字有自觉与觉人两种意义,读书、行事以求觉悟者,皆谓之学。我们学的是艺术,而艺术通过感性之操演开启身心,让我们对这个世界有所感觉、有所感悟。所以,学习艺术的美院生活,也正是你们生命中最为宝贵的“觉醒年代”。

陶行知(1891~1946),安徽歙县人,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

到公共空间作展览,多少是希望你们的作品要经得起社会公众的检验,不要太“学生气”。但是对于“学生”这个身份,1919年陶行知先生在他的《新教育》一文中是这样解释的:

“生”字的意义,是生活或是生存。学生所学的是人生之道。学就是生,生就是学。……以前只有在学校里的是学生,一到家里就不是学生;现在我们都做社会的学生,虽出校门,仍为学生。

这里的关键是,我们都是社会的学生,我们学习的是生活。大家知道,今年毕业展的主题“生活力”,是陶行知先生百年前的命题。在百年后的今天,“生活力”又有着特别的意义——生命之活力、生活之动力,对于我们每个人在这疫情绵延中的身心安顿尤为重要。选择“生活力”作为主题,与今年的生活经验、现实感觉有关;其实,重提“生活力”的背后还有更深的思考。

高世名为刘震云颁奖

三天前,我参加了春风悦读榜的颁奖典礼,作为刘震云的颁奖嘉宾。震云特别够意思,在获奖感言里先为中国美院作了个大广告。他说,中国美院不得了,万马才旦到了国美,牟森导演这些年也在国美教书,他想替大家伙儿问问,国美还招人吗?是不是也可以考虑一下他和余华?

这一席话让我心里挺暖和。我在这里也替他作个广告。他这次获奖的书是《一日三秋》,我在这里不说,只剧透一点,这本小说与绘画有关。刘震云的写作可以说是彻底的现实主义、极端的形式主义(两种截然相反的东西融为一体,这是一切好艺术的特点)。他的写作结构是“百家姓”,他的主题则是“百姓”。以实写虚,以满见空,以现实见空幻,刘震云写的是百姓的精神生活,是那些升斗小民尘埃里的生命史,是他们生命中的意义与无意义、恩怨与寂寞、超脱与羁绊、奈何与悲欢。这一切生活中的满或是空、现实与空幻,示现出的是一种深入骨髓的孤独,不是百年孤独,而是一千年的孤独,不是一个人的孤独,而是人世间的孤独,一百个姓氏的孤独。所以我在颁奖时说,在刘震云幽默风格的背后,是大虚无、大寂寞、大悲哀、大同情。

刘震云描述的这种状态,体现的是百年间中国人无所依傍的生活与命运,梁漱溟称之为“精神破产”、“意兴消沉”(因此他说要让中国人、让中国社会“活起来”)。在陶行知先生看来,这正是由于生活力的匮乏,必须通过平民之教育振作精神,而教育也只有“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教育之目的,首先是要“造就有生活力的学生,使得各个人的生活力更加润泽、丰富、强健,更能抵御病痛,胜过困难,解决问题,担当责任。学校必须给学生一种生活力,使他们可以单独或共同地去征服自然,改造社会”。陶行知的想法与蔡元培先生在我们开学式上所说的“真正地完成人们的生活”可谓声息相通。

巨匠广场 塑像 (左:蔡元培 右:林风眠)

何谓“真正地完成人们的生活”?对蔡先生来说,就是要通过艺术与审美教育,“破人我之见,去利害得失”。美之对象,天下为公,可以与人同乐,亦可以使人舍己为群。美感之发动,陶养性灵,激荡情感,可以使人以身相许,不计祸福,以热烈之情感奔赴之。这就是蔡元培在我校开学致辞中所说的——“勇往直前,大无畏的精神,以及奋发的情感”。

1929年,蔡元培先生书“国立艺术院”校碑

蔡元培先生当年所说的美育,跟我们今日所说的艺术教育有所不同。美育是从自然、世界的观照中获得审美经验,建立起感性之学,从而涵养、感化人心,其要旨在于人格之养成。而艺术教育则是引导人们通过创造性的制作完成艺术家的自我和自我之生活,强调生命经验的创造性转化。艺术教育需要在切身的实行中,在上手的训练和身体的感觉中,贯通手、眼、身、心,在此,艺术创造的过程同时也是自我创造的过程。在此,艺术和教育同归于生活之创造。

在我校创建的1928年,陶行知先生发出了这样的宣言:

我们深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

我们深信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也就是教育的出发点。

我们深信教育应当培植生活力,使学生向上成长。

我们深信教育应当把环境的阻力化为助力。

我们深信教学做合一。

我们深信师生共生活,共甘苦,为最好的教育。

陶行知深信,学校生活是社会生活的起点,因为社会即是最伟大的学校。“在社会的伟大学校里,人人可以做我们的先生,人人可以做我们的同学,人人可以做我们的学生”。读到这些话,我非常感动。近年来,我反复强调每个人生命中的“艺术时刻”,就是要倡导一种“无墙的学院”、一种“人人的艺术”。这与蔡元培、陶行知先生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这种精神贯穿百年,呈现出中国艺术教育独特的价值伦理,也赋予我们一种观照现代历史的反思性的视野。

一百年前,恰是现代主义大爆发的年份。T.S.艾略特的《荒原》、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卡夫卡的《城堡》……都在这一年横空出世,成为盛期现代主义的奠基之作,1922因此被称作现代文学史上的“奇迹之年”。这一年,冯雪峰、汪静之等人在杭州成立了中国第一个新诗组织“湖畔诗社”;叶绍钧、朱自清创办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本新诗刊物《诗》;鲁迅出版了他的第一部小说集《呐喊》……。无论中国还是西方,一百年前这些现代主义经典,呈现出的大都是那个时代的压抑与挣扎、孤绝与荒诞、困惑与迷茫,其背后隐藏着的,往往是生命意义的危机、生活力之匮乏。对此,高尔基写道:

“往日的作家具有广阔的构思、和谐的世界观、强烈的生活感,整个辽阔无垠的世界尽在他们的视野之中。可是在现代作家那里,作为感情和思想之合成体的个性却变得越来越不可琢磨,越来越暗淡模糊,越来越脆弱可怜。作者已经不再是世界的一面镜子,而变成了一片碎玻璃。它被丢弃在城市街头的尘埃之中,再没有能力反映出广大的社会生活,而只能反映破碎心灵的残破琐屑”。

现代主义的主体宛如一片黯淡的碎玻璃,是现代社会中孤独而疏离的存在,他要么将自身抛入日常生活的尘埃,成为海德格尔所谓沉沦着的“常人”;要么摆脱外部世界的羁绊,转向纯粹的内倾性的自我,由此生产出一种自由的幻影。一百年过去,这样一种精神状态、这样一种心灵危机在文学和艺术界依然缠绵不去。一百年后的今天,我们重提“生活力”,正是要提倡以艺术的实践,开展出一种“向上向前的生活”,克服艺术心灵中的现代性危机。

向上向前的生活,需要化孤独为共同,需要在共同生活中发现生活的目的与可能,在生活的汪洋中开辟出自己的航道。同学们,国美是一种生活。在中国美院的几年,你们浸泡在国美人共同的艺术生活中。无论学的是哪个专业,经历了国美生活的你们,走出校园后,都需要去更切近、更具体、更强烈、更深刻、更全面也更精微地把握这个世界,并且用自己的所知所学去改善我们的生活,使之“向上向前”。

同学们,走出校园的你们,会担当起形形色色的社会角色,无论你是作为艺术家参与到画廊、展览、美术馆、博览会的运作,还是作为上班族走上平凡的工作岗位,都不要陷入那一场场“茶壶里的风暴”,更不要好高骛远地逃避现实,总以为“生活在别处”。对于学艺术的人来说,日常生活就是最前线,我们要尝试着去重新发明日常。

重新发明日常,不只需要行动的勇气与精神的动力,更需要想象力和创造力,需要我们在这个被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增强现实重新构架的日常生活现场,发明出新的技术、新的方法、新的路径,藉以开启一种朝向未知的生活实验。那将是一种创造性的差异化力量,一种使文化价值再造、使感受力蔓生的潜在能量。这种潜在的能量将自下而上地改变日常生活的内在机理,使之“向上向前”。

同学们,在生活的海洋中,你们也许会感到人生有限,世事无常。这时候,你要想到你毕业展的主题——生活力。生活力对我们意味着什么呢?我认为,是刘禹锡所说的——“以不息为体,以日新为道”。因为艺术不只是一种专业、一份职业,首先是一种人的状态,一种自我想象、自我改造、自我实验、自我解放的状态。无论学的是哪个专业,经历了国美生活的你们,生命中都会保留一份艺术的基因。艺术家在创造作品的同时,也在更新自我,也在重新塑造我们的生活世界。在这个意义上,艺术也就成为生活世界的一面异质的镜子,成为新生活的一种精神准备。因而,国美生活所催生出的这份基因无比珍贵,在未来的日子里,希望你们悉心地守护、精心地照料。

同学们,终于又到了这个时刻。现在,我邀请中国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我们的老校长许江教授登台,与我一同主持这个庄严的仪式。

同学们,现在请大家起立,分会场的老师同学也一道站起来,伸出你的右臂,横在你的前胸,托起金色的绣穗。我们喊“国美”,大家一起喊“为艺术战”,同时将绣穗抛向身后——在校时你们如麦穗般备受呵护,自由成长,毕业后,它将化作一份国美人的担当。你们将背负着这份担当,积极进取,努力生活——使之向上向前。

‍ 编 辑|方 舟 邢 珂

审 核|徐 元 丁红旗

投稿邮箱:caanews@caa.edu.cn

出品:

中国美术学院党委宣传部

PUBLICITY OFFICE OF THE CPC CAA COMMITTEE

中国美术学院新闻中心

CAA NEWS CENTER

CAA融媒体工作室

CAA MEDIA CONVERGENCE CENTER

中国美术学院考研(中国美术学院考研科目)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考研培训网 » 中国美术学院考研(中国美术学院考研科目)



赞 (0) 打赏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